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一线临床治疗失败后,苹果酸舒尼替尼二线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为综合评估苹果酸舒尼替尼的临床价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经甲磺酸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失败的37例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每位患者给予的苹果酸舒尼替尼治疗方案为37.5mg/d,规律口服。期间每月化验1次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根据CTC AE标准4.0记录、评估药物不良反应;每3个月复查1次CT,结果根据Choi标准4.0评估疗效。随访方式采用门诊复查及电话方式进行。结果:1一般资料:1.1性别年龄:男性23例,女性14例,男女性别之比为1.6:1,平均年龄为53岁。1.2肿瘤原发部位:胃7例,小肠22例,直肠3例,腹腔5例。1.3原发肿瘤切除:行手术切除者28例,未行手术者9例。1.4病理类型:梭形细胞型25例,上皮样细胞型7例,混合型5例。核分裂象数目≤5(个/50HPF)11例,>5(个/50HPF)26例。1.5免疫组化:CD117阳性表达率100%,DOG1阳性表达率86.5%,CD34阳性表达率83.8%,Ki67阳性表达率83.8%。1.6基因突变:C-kit外显子11突变25例,C-kit外显子9突变7例,PDGFRA外显子12突变5例。1.7复发危险分级:中危8例,高危20例。1.8体能评分:ECOG:1分:27例,2分:10例;KPS:90分:24例,60~80分:13例。2甲磺酸伊马替尼一线治疗情况:2.1初治情况:服用400mg/d剂量30例,服用600mg/d剂量7例。37例共服用1351个月,平均36.5个月/例。2.2进展情况:肝转移16例,腹腔转移12例,病灶增大9例(未手术者)。2.3出现耐药后的处理:27例转苹果酸舒尼替尼二线治疗,其余9例C-kit外显子11突变患者剂量加至600mg/d,4~6个月后再次进展,1例C-kit外显子9突变患者剂量加至800mg/d,12个月后再次进展。二者进展后转为苹果酸舒尼替尼二线继续治疗。3苹果酸舒尼替尼二线治疗:3.1临床疗效:37例共服用701个月,平均18.9个月/例。CT评估:CR 0例(0%)、PR 4例(10.8%)、SD 17例(45.9%)、PD 16例(32.4%),ORR为10.8%,DCR为56.8%。3.2不良反应:血液系统:白细胞减少19例、血小板减少16例。非血液系统:乏力22例,食欲减退21例,肝肾功能损害17例,手足综合征16例,腹泻12例,高血压10例,皮疹9例,甲状腺功能减低1例。不良反应多为1~2级,3~4级较少,无5级不良反应。4生存情况:4.1随访结果:37例中存活25例,死亡12例。4.2 PFS与OS结果:甲磺酸伊马替尼一线治疗中位PFS:28个月;苹果酸舒尼替尼二线治疗中位PFS:15个月,中位OS:17.0个月。4.3基因突变类型与一线治疗PFS的关系:C-kit11、9号外显子和PDGFRA12号外显子的中位PFS分别为:33个月、24个月和19个月(P<0.05)。4.4复发危险度与一线治疗PFS的关系:中危患者和高危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50.5个月27.5个月(P<0.05)。4.5原发灶切除情况与二线治疗PFS的关系:切除者与未切除者中位PFS分别为:14个月和15个月(P>0.05)。4.6转移部位与二线治疗PFS的关系:肝转移23例,腹腔转移14例,两组中位PFS分别为18个月和8.5个月(P<0.05)。4.7基因突变类型与二线治疗PFS的关系:苹果酸舒尼替尼治疗后,C-kit11、9号外显子和PDGFRA12号外显子的中位PFS分别为14个月,15个月和15个月(P<0.05)。结论:1.胃肠间质瘤患者术后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高危患者发生转移更早,常见转移部位为肝脏和腹腔。2.C-kit11号外显子突变者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治疗效果更好,耐药出现的更晚。3.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出现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后,部分患者可增加治疗剂量控制病情,但最终仍然会发生进展。4.苹果酸舒尼替尼二线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后,可提高DCR,延长PFS。5.苹果酸舒尼替尼二线治疗的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中,单纯肝转移者PFS更长,但原发灶切除与否对PFS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6.苹果酸舒尼替尼二线治疗的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中,C-kit9号外显子突变者的PFS更长。7.苹果酸舒尼替尼二线治疗期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主要为食欲减退和乏力。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