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以来,亚洲近现代化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亚洲近代化理论研究形成了以费正清和滨下武志为代表的两派。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认为是西方的影响开启了亚洲近代化过程。滨下武志则提出不同观点,他在承认西方对亚洲影响的基础上,认为推动亚洲近代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亚洲内部。同时,滨下武志通过对比近代化之初东西方的经济力量和发展模式,认为亚洲存在一个可以与西方世界抗衡的朝贡贸易体系。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了滨下武志的“亚洲意识”和孙歌的“主体性”思想提出“亚洲主体意识”,在“主体性”视角下讨论亚洲的近代化过程。
孙歌把“主体性”定义为“它必须在不是自己的时候才能成为自己,在拒绝对方的时候才能包容对方”。“亚洲主体意识”把“主体性”思想带入“亚洲意识”中,强调亚洲在亚洲近现代化过程中的“主体性”。“亚洲主体意识”旨在说明亚洲近代化过程中,东西方之间的接触体现了双方共同的意愿。不管是亚洲还是欧洲,近代化过程都是在不断的否定与自我否定的过程中进行的。
文章通过对“亚洲”和“亚洲意识”的说明,引出“亚洲主体意识”。并把“亚洲主体意识”运用到滨下武志等学者对“冲击--反应”模式的批判里。在“主体意识”的指导下,作者把滨下武志的“亚洲意识”概括为“东西交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亚洲主体意识”指导下形成的,是对近代化过程中东西方关系新的描述,在这个过程里亚洲和西方扮演了相同的角色,对近代化都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态度。
在论述了“亚洲主体意识”的产生和基本内涵后,文章进一步论述“亚洲主体意识”产生的客观物质基础。而滨下武志的“朝贡贸易体系”和“区域经济圈”研究提供了这样的基础。滨下武志的研究说明亚洲在近代化之初就拥有一整套区域运行体制--朝贡贸易体系。并且,在朝贡贸易体系影响下亚洲已经取得了至少不比西方差的发展成就。
在朝贡贸易体系影响下的亚洲是怎样开始与西方接触,经过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取得那些发展成就?文章在宏观视角下讨论这些问题,把近代化以前的东西方看成是业已形成的世界体系里一部分,分别从朝贡贸易体系的运行,世界体系的认识过程,“谈判时代”的东西方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提炼出“亚洲主体意识”在这一时期的表现。通过西方与亚洲接触之初的力量对比、发展模式对比、意识状况对比,来重新诠释世界体系的认识过程。塑造一个在近代化之前,不光有量(经济)上优势的亚洲,更有主观发展意识的亚洲。文章以不容质疑的事实和数据、严密的逻辑来证实在近代化过程中“亚洲主体性”的发挥,来达到否定“西方文明一元论”和重塑“亚洲主体意识”的目的,为亚洲未来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理论指导,为提倡文明多元论和构建和谐包容的世界提供借鉴意义。
最后,说明“亚洲主体意识”提出所带来的启示,从认识论的视角和方法上、从对现实发展的借鉴指导上进行阐述。同时联系东亚共同体的提出,把所得结论引用到现实问题的分析中去,充分说明“亚洲主体意识”研究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