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把典故的使用称为“用事”、“事类”,当成文章写作的一种手法,而对它的认识只是伴随著文学评论这门學科的发展在缓慢前进,附著性强,没有其独立地位。近人也多将其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来研究,限定在了修辞學的范围内。直到20世纪各种语言學理论的创立和引进,人们才将典故詞语逐步纳入现代语言学的范畴进行独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理论体系并没有真正建立,研究者多是从某个侧面介入,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当然,系统理论的建立不仅离不开专题个案的分析,还依赖于一个个专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文主题的选择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得以确立的。本文选取《唐代墓誌彙编》天宝年间的墓志材料,将其中的典故詞语检出并作多角度分析。大致思路是,从典故定义出发,确定文章研究材料的范围,著重探讨典故成詞的动态过程,然后对已经形成的典故詞语作静态分析,角度分别为结构、意义、语用及使用心理,得出相关结论,最后讨论典故使用的利与弊。研究方法是:1.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分析。对典故成词过程及动态运用作重点考察,同时注重分析其结构和语义特征。2.语言研究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使用心理相联系。将典故词语的形成及使用放到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观察,力求探得典故詞语的语言学、文化史、心理学的生存背景。3.出土材料与传世材料结合。本文选择的一定时间内的墓誌文章材料毕竟有限,要考查典源与典面的复杂关系,必须借助于传世文献。以唐代墓誌为材料,定时限量研究典故,并系统分析归纳,得出墓誌典故词语的特殊性和一般性规律,为典故研究理论的建立提供基础,这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也是其独创性所在。另外,本文所做研究对典故的历史评价、墓誌文体特点、中古辞彙状况、唐人文化心理均有涉獵,可以给各自相应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对语文辞书的完善、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亦有材料上的和方法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