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互文性理论视角下译本的进化——毛泽东诗词的复译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XYIMA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解构主义学派理论和巴赫金“复调理论”及“文学的狂欢节化”基础上提出了“互文性”概念,强调文本的开放性、无限性和动态性,以及由此导致的文本的非确定性和非中心性,关注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感应、接触、渗透、转移等作用。与此同时,当今译学研究已逐渐从对源语文本和源文作者的顶礼膜拜发展到对翻译主体(包括译者、译文读者等)和译介过程的探究,由单纯文本研究延伸到文化研究。当解构主义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在多元话语场中相遇,其宽泛的触角更为翻译研究的多元化走向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 本文从解构主义互文性视角探讨了毛泽东诗词四个复译,考察了它们作为具有特殊的政治、历史及文化含义的译作各自所表现的不同特点,分析了各复译本产生的背景与原因,译本在翻译和出版时所受到的译者自身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并由此探究了这些原因和影响之中的互文性意义。 本文认为,在文本层面,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及一些细节如术语的翻译,都与其自身的经历与认知相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将“前文本”的痕迹编织进翻译中。在类文本层面,各复译本作为整体的出版物,在序、跋、注释、索引、排版等出版策略上也各有特色,其中既有社会历史语境下的互文影响,也有商业利益的考虑。作者进一步得出,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各复译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共同形成一条复译的“链”。在这条复译链上,原作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在不同的互文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其生命力也在针对不同读者、不同需求的发展中得到延续。同时,各复译本与其各自的互文指涉对象相关联,延伸为无限的、动态的互文网络,由此将原作的意义播撒到更为深广的领域,体现出毛泽东诗词“新”译在其所在的互文环境下产生的“新”意。这就是如生物表型发生适应性变化而导致的物种进化般的译本进化。
其他文献
兰斯顿·休斯是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也是新黑人文化运动即哈莱姆文艺复兴中最重要的作家和思想家之一。休斯生活的时代是白人在美国占统治地位的
11月21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橙色预警:预计21日夜间至24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将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平均气温将普遍下降6至10摄氏度。为应对寒潮来袭,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农民加紧为蔬菜大棚盖上棉被,确保棚菜安全越冬。
本文运用雅克·拉康关于主体建构的理论探讨小说《觉醒》中女主人公爱德娜的心路历程。作为女性文学的先驱,凯特·肖班擅长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特别是善于刻画女性角色的心理发
But作为交际中常用的话语标记语已被国内外许多研究学者重视并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研究的视角主要有语义学、语用学等。从语义学的角度,认为but主要有三种意义:否定、修正、补充
劳伦斯是英国二十世纪初的文学巨匠,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之一。在短短二十年的文学生涯中,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游记、评论等,给世人留下了宝贵
唐·德里罗是美国著名的后现代小说家,其作品深刻剖析当代美国社会的典型现象,揭露后现代世界人们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白噪音》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小说没有传统的中心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