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真菌是非常重要的微生物资源,由于海洋真菌特殊的生存环境,使其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强效,成为了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近年来,从海洋真菌中获得了大量新化合物,在不包括从红树林真菌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情况下,2013至2017年从海洋真菌中发现了1567个新化合物,大多数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抗病毒和抗菌等活性。自1990年以来,可食用贝类占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75%以上,产量世界第一。目前对海洋贝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贝类的养殖、致病微生物检测、重金属积累和贝类毒素。软体动物贝类在滤食过程中从周围水域浓缩微生物,因此,海洋贝类被认为是各种微生物的储藏库,但是到目前为止,海洋贝类的附生真菌却几乎无人研究,是潜在的新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的新来源。本论文对红色红曲霉(Monascus ruber BB5),Neosartorya pseudofischeri F27-1,Aspergillus sp.XBB3三株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采用凝胶色谱,正相硅胶色谱,薄层色谱,C-18反相硅胶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以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质谱、红外、紫外、电子圆二色谱(ECD),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并结合文献检索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从来源于海洋贝类文蛤的附生真菌红曲霉Monascus ruber BB5培养液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包括3个新化合物monarubins A–C(2-1,2-6和2-12),和4个已知生物碱(2-2至2-5),2个异香豆素(2-7,2-8),4个聚酮类化合物(2-9至2-11,和2-13)。首次通过ECD确定了化合物2-3,2-6,2-12的绝对构型,以及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首次确定了化合物2-4的绝对构型。化合物2-1至2-13测试了人鼻咽癌细胞CNE1,CNE2,SUNE1,HONE1和人肝癌细胞QGY7701和Hep G2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显示,化合物monarubin B(2-6)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QGY7701显示潜在的活性,IC50值为1.72和0.71μΜ,化合物lunatinin(2-7)对HepG2,QGY7701和人鼻癌细胞SUNE1也显示潜在的活性,IC50值为9.60,7.12和28.12μΜ。化合物2-1至2-13为首次从monascus ruber BB5中分离得到。从来源于软珊瑚附生真菌的Neosartorya pseudofischeri F27-1培养液中分离得到11个生物碱化合物,其中化合物(L-亮-L-脯)二肽(3-1)、环(L-苯丙-L脯)二肽(3-2)、dichocerazines A(3-5)为首次在Neosartorya pseudofischeri F27-1中分离得到。从来源于海洋贝类象拔蚌的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XBB3的培养液中,分离得到5个生物碱化合物:烟酸(4-1),3-pyridinmethanol(4-2),Cyclo(Gly-L-Pro)(4-3),cyclo-(-phenylalanyl-4-hydroxy-prolin)(4-4),flazin(4-5),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本文研究了3株海洋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共分离得到29个化合物,其中有3个新化合物,分离得到的结构包括聚酮类、生物碱,异香豆素类,丰富了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内容。其中有2株菌来源于海洋贝类,证明海洋贝类的附生真菌能产结构多样和生物活性好的化合物,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海洋贝类真菌提供理论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