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人口日益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巨大压力,如何应对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从而实现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困扰各国政府的问题。多支柱体系是世界银行倡导的养老保障改革最佳方案,为了应对“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压力,我国逐步建立了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即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实现统账结合制度,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制度作为补充养老金,同时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商业保险计划。本文使用替代率这一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关键因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平均替代率的合意水平、潜在水平与实际水平的比较来考察养老保险基金乃至整个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合理与否,通过分析替代率模型中的参数来发现我国多支柱养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和政策建议。本文以现有文献和现实中制度运行为基础,考察我国多支柱体系的改革探索过程,深入剖析了各支柱的发展和瓶颈,分析各支柱对目标替代率的贡献程度,得出各支柱发展不平衡的结论:第一支柱的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导致财政压力巨大;第二支柱发展良好,却缺少政策引导,特别是非国有企业缺少动力推动;第三支柱商业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和附属地位。论文基于经济学和统计学的角度,将养老保险平均替代率水平的适度标准定义为同时满足合意(需求)水平和潜在(供给)水平的替代率,运用了保险精算、数理统计等方法,并分别建立了平均替代率LES合意模型和叠代潜在模型。潜在替代率模型是在对我国“统账结合”的制度作出明确界定之后,将其分成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两部分来构建,而非笼统地建立基于“部分积累制”的一个供给模型。在此基础上,论文结合DC企业年金工资替代率模型构建了多支柱综合供给替代率模型。紧接着论文以安徽省为例,根据本文构建的替代率模型,分别测算了安徽省职工养老保险平均替代率的合意水平、潜在水平和实际水平。测算结果显示:(1)多支柱养老金综合平均替代率的适度水平是由缴费率、劳动力人口增长率、退休职工当年的实际年龄、男女法定退休年龄、个人账户的投资收益率、年均工资增长率等因素共同决定的;(2)2011年安徽省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平均替代率在需求方面的合意水平区间为[55.4%,89.0%],平均替代率在供给方面的潜在水平为63.9%,实际领取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平均替代率水平为42.9%。根据本文提出的替代率适度的评判标准,2011年安徽省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现实平均替代率水平是不适度的。为此有两种调整方案:一是提高实际平均替代率水平;二是提高潜在平均替代率水平。但若是通过提高实际平均替代率水平将给财政带来压力,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应有的趋势是稳中求降,于是只能通过提高潜在平均替代率水平使其接近于适度替代率水平。据此,本文提出实现养老保险替代率水平适度的相关建议:坚持统账结合,做实个人账户;改革现行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方法;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循序渐进地提高女性职工的退休年龄,特别是女性知识、技术型人员的退休年龄;适时调整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缴费率;努力实现投资收益率较大幅度地高于工资增长率,同时大力发展、完善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