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发展中的大国,近些年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但双边贸易额仍然很小,不过增长速度却有所提高。经验分析表明,两国不存在国际贸易新理论定义下的发达的产业内贸易,较小的双边贸易额说明不存在传统贸易理论定义下的赫- 俄式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依然可以解释两国的对外贸易,本论文就是在赫- 俄理论框架下研究两国的贸易关系。根据进出口商品的净贸易比NTR计算出来的相关系数在1985- 2000年间都是正的,这说明两国的贸易结构比较接近,同时具有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的商品有相当的重合程度,从而两国的对外贸易构成竞争关系,在世界市场上互为竞争型贸易国家。这种竞争关系以1997年为界,在1985- 2000年间先升后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态变化。通过对部分商品组的研究发现,两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比较优势地位的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如纺织品、服装制品;机械产品、精密仪器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品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1990- 2000年间,两国的工业制成品在美国进口品市场上也表现为竞争关系。两国对美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附加价值的分布规律比较接近,其附加价值指标相差不大,都小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两国对美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市场份额和商品份额比较高的多为低附加值产品,如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但中国在近10年间,机电设备的商品份额大有提高,在后期位次已经超过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工业制成品的资本、技术含量提高的速度快于印度。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中、印两国的经济背景,如较大的经济总量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对外贸易增长、较小的双边贸易额及较大的增长弹性。然后介绍国际贸易动因的理论解释,并阐述了影响中、印贸易的因素。据此提出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及资源禀赋理论框架下研究中、印两国贸易关系的问题。 第二章首先评介了国际贸易的经验研究指标,如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净贸易比NTR、产业内贸易比IITR、市场份额MSi和商品份额CSi等。然后综述了相关研究文献,关于研究方法为使用上面的定量分析指标和研究对象为中国与印度的文献。 第三章中国和印度进、出口贸易的数据,主要运用净贸易比NTR以及据此计算出来的相关系数等定量分析工具,具体研究了中国和印度1985- 2000年间总体贸易结构的竞争关系及其变化,并具体研究了部分商品组的竞争能力。中国与印度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机械产品和精密仪器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仍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 第四章运用中、印两国对美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的数据,并利用出口制品附加价值分布图、出口结构高度化指标、市场份额、商品份额等分析工具,研究了两国工业制成品在美国进口品市场上竞争关系及其变化,是第三章的一个案例分析。 第五章是全文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