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黄斑厚度和视盘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P-VEP、对比敏感度(CS)的差异,揭示弱视的发病机制,并探讨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弱视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两组间的黄斑厚度和视盘RNFL厚度、P-VEP及CS的差异,评估其能否作为疗效预测的指标。观察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治疗前后的视盘RNFL和黄斑厚度、P-VEP及CS的变化情况,指导弱视的疗效评价。 【方法】收集2012-10到2014-10我院斜弱视专科门诊就诊的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共89例(178眼),年龄6-18岁,弱视眼89眼,对侧眼89眼,正常对照组29例(58眼)。各组受试对象均进行常规的裂隙灯、眼底及眼压的检查,以排除引起视力下降的其他病变。各检测指标有:视力、屈光度、眼轴、CS、P-VEP、OCT测量黄斑厚度及视盘RNFL厚度,有20例患者检测黄斑区RNFL厚度。弱视治疗6个月后追踪观察视力、P-VEP、CS、黄斑厚度及视盘RNFL厚度。为进一步研究各指标在弱视疗效判断中的意义,本研究将弱视患者根据治疗效果进行亚组分类: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另外,为避免不同年龄段发育因素对视网膜结构的影响,根据年龄将弱视组亚组分类:低龄弱视组57例(6-10岁)和大龄弱视组32例(10-18岁)。 【结果】 1.P-VEP:(1)在大小棋盘格刺激下,弱视眼均较正常对照组P100潜伏时延长,振幅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小棋盘格刺激时,对侧眼P100振幅较正常对照组降低,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在大棋盘格刺激时,弱视眼治疗6月后较治疗前P100潜伏时缩短,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大棋盘格刺激下,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间的P100潜伏时的异常率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无效组P100潜伏时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 2.OCT:(1)正常对照组双眼间的视盘RNFL厚度在颞侧、鼻上侧及鼻下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眼间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无明显差异,黄斑中心凹厚度与眼轴呈正相关,等效屈光度负相关,与年龄无明显相关。(2)弱视眼与对侧眼比较:弱视眼的视盘平均RNFL厚度、鼻侧、鼻上、鼻下区均较对侧眼明显厚,但颞侧较对侧眼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弱视眼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及各区厚度均较对侧眼厚;弱视眼的鼻侧、鼻上、鼻下侧RNFL厚度均较正常对照组薄,颞侧、颞上、颞下区RNFL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弱视眼视盘RNFL厚度及黄斑区厚度与视力(logMAR)、年龄、等效球镜、眼轴长均无明显相关。(3)弱视治疗前后比较:弱视眼治疗6月后视力明显提高,而视盘RNFL厚度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变化。(4)根据疗效分组,两组间的视盘RNFL厚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无效组的黄斑区下方外环的视网膜厚度较治疗有效组厚,余区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差异。 3. CS:(1)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弱视眼较对侧眼在低、中空间频率下CS降低两者,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弱视治疗6月后与治疗前相比弱视眼在3cpd空间频率CS升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P-VEP、CS及OCT参数间相关性研究:在低空间频率的P100潜伏时与对比敏感度相关:暗视下呈负相关;明视下呈负相关,余P-VEP、CS及OCT各参数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结论】 1.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对侧眼也非正常眼;P-VEP的潜伏时延长多提示治疗效果较差;随着遮盖治疗过程的延长,对侧眼的P-VEP振幅亦降低。 2.正常人双眼间视盘RNFL厚度可呈非对称性,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呈对称性。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视盘RNFL厚度及黄斑厚度均存在着异常,且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异常可能预示治疗效果较差。 3.弱视眼的CS在低中空间频率明显低于对侧眼。在弱视治疗过程中,在低空间频率(3cpd)上的CS最早升高。 4.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视网膜和视觉通路存在着结构学与功能学的改变,而且各指标间有一定的联系,对于弱视治疗和疗效判断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