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癌症的方法,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具有副作用小,适应性好,对患者的创伤性小,又可以与传统的治疗方法协同治疗的优势,在许多的肿瘤治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光动力治疗主要是通过体内注射光敏剂,然后通过一定波长的光进行照射,使光敏剂产生单线态氧,单线态氧可以有效的杀伤肿瘤组织,进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早期的光敏剂类药物由于最大吸收波长较短,靶向性较差的缺点,极大的限制了光敏剂的应用。许多人开始致力于新型光敏剂的研究。酞菁具有18π电子的共轭体系,最大吸收波长较大,并且酞菁类化合物较为稳定,具有较强的单线态氧产生能力,是最有希望的光敏剂候选者之一。本论文通过使用邻苯二甲腈法合成了四种带有不同长度PEG链的3:1不对称酞菁锌,并将其与三种不同的多肽序列(TLLRAK-Linker,TLLRAK-Linker-Glu,LLKATR-Linker)进行共价偶联,最终获得了 6 种(Pc-1,Pc-2,Pc-3,Pc-4,Pc-5,Pc-Control)对EGFR受体靶向的酞菁锌化合物。通过引入PEG链,解决了酞菁的水溶性问题,随后使用固相合成的方法引入了对EGFR受体特异性结合的TLLRAK的多肽序列,解决了酞菁的靶向性问题。通过高分辨质谱对合成的6种化合物(Pc-1,Pc-2,Pc-3,Pc-4,Pc-5,Pc-Control)进行了表征,并且测定了 Pc-1,Pc-2,Pc-3,Pc-4和Pc-5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单线态氧量子产率。随后又进行了生物活性评价。通过光谱实验表明,以上的5种水溶性靶向酞菁化合物(Pc-1,Pc-2,Pc-3,Pc-4,Pc-5)的最大吸收波长均在680 nm附近,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其单线态氧量子产率在0.49-0.60之间,有很强的单线态氧产生能力,这对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生物评价表明,以上的5种水溶性靶向酞菁化合物(Pc-1,Pc-2,Pc-3,Pc-4,Pc-5)都具有较强的光毒性,几乎没有暗毒性。而Pc-Control光毒性很弱,说明带有靶向的多肽配基确实对细胞杀伤能力有很大影响。通过体外成像实验表明,这5种化合物(Pc-1,Pc-2,Pc-3,Pc-4和Pc-5)都可以在小鼠肿瘤内特异性富集,具有很强的靶向性,随后又使用Pc-3和Pc-5两种光敏剂进行了小鼠肿瘤模型的治疗实验,发现肿瘤在治疗后开始减小,最终消失,小鼠体重并未有剧烈变化,说明这两种酞菁锌化合物是可行的光动力治疗的光敏剂,对以后的临床试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