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反思与重构——佩里·安德森的历史唯物主义“图绘”》为主题,对安德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进行系统阐发和剖析。
首先,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策略始终是安德森的首要研究目的和兴趣所在。在他看来,这需要我们提出如何战胜有弹性的、持久的资产阶级国家结构的理论和策略,也就是到底动员什么样的社会集团力量,以什么方式,出于什么目的,依据什么价值观和理想,才能发起一场与今天世界上的发达资本主义制度作斗争的社会运动?在安德森看来,历史唯物主义将不得不对这些问题提出它的应对策略。
其次,安德森主张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放在历史与结构的双重维度中来理解,在具体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情境中对政治时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澄明和分析。这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根本处境、探索通往社会主义的未来道路、焕发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安德森认为,“结构与主体”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问题,“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他一方面把历史变革的原动力归因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将历史变革的原动力归因于阶级斗争”①,前者为结构,后者为主体。怎样才能使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因果关系或解释原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中连结在一起呢?在安德森看来,要在生产方式的结构变迁中发掘阶级结构和政治结构变化的深层原因,避免经济主义(强调结构)和唯意志论(强调主体)两种极端。
第四,安德森认为,阶级之间的斗争最终是在社会的政治层面——而不是在经济或文化层面——得到解决。换言之,只要阶级存在,国家的形成和瓦解是生产关系重大变迁的标志。虽然彻底废除国家依然是革命的社会主义者的目标之一,但是,人们对国家最终消亡赋予了最重大的意义,恰恰说明它以往的历史存在的重要性。因此,对“自上向下看的历史”——阶级统治的复杂机制的历史,其重要性不亚于“自下向上看的历史”,这应被视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五,安德森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自我批判的理论,不只是对事态的一种理想陈述,同时也产生于事物的现实运动之中。不包含自满的实证成分——就如真理需要由时间来保证,存在需要由生成来保证那样。所以安德森既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历史唯物主义,也对虚无主义地对待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主张“冷静而又坚定不移地重新检验经典思想家从马克思、恩格斯直到列宁、卢森堡和托洛斯基的遗产,力求鉴别、批判和解决他们本身固有的疏忽或混乱。重新考察历史的全部法则和意义,在现有的水平上使思想体系(历史唯物主义)完全适应于现在和未来”②。
上述几个方面所反映的,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内涵的“内在张力”,使得历史唯物主义必须随时随地地根据现实的历史进行自我反省、自我修正。但安德森坦言,到目前为止,正确把握这种“内在张力”的目标远未实现,稍有不慎,就会陷入片面:当强调无产阶级的整体作用时,则很可能陷入自发性崇拜而忽视组建政党和革命理论的作用;当过多强调逻辑对历史的优先性时,很可能以想象代替活生生的现实,而如果太过于偏重鲜活的历史时,又很容易沉迷于感性经验而排除理论建构的优先性。正是没有正确理解这种“内在张力”,导致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工人革命实践的结合并未实现,依然缺乏实现社会主义的总体战略。因此,准确把握这种“内在张力”,是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策略的关键之处,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当代解读的意义所在。安德森的研究,为我们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这种“内在张力”,完整准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提供了很好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