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史料的研究编撰,通过研究史料可以全方位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风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由于我国有过一段特殊的半殖民地时期,殖民地的史实研究一直都是学者们所关心的热点。但是,租借地大量历史资料都是出自当时的外国人之手,因此要想全方位了解租借地的状况必须建立在对这些外文史料成功翻译的基础之上。而史料翻译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学翻译,因而对译者也提出了独特的要求。翻译,首先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译者根据文本特征,不断地以自己的意志、意向、目的为轴心,做出不同策略的选择,从对字、词、句的斟酌,到语篇结构,再到翻译原则、翻译立场的抉择,每一次选择都集中反映了译者的全面素质,译文即是译者一切选择的最终体现和结晶。史料不同于传统的文学文本,它既有与文学文本相似的地方,都是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但对于文学作品的译者而言,重要的还是文学的修养和语文的修养,也就是更加要求译者具有独到的鉴赏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可以说译者特质与文学翻译密不可分。茅盾曾经说过文学翻译者的几个要素:一、翻译文学书的人就一定是要研究文学的人;二、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了解新思想的人;三、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有些创作天才的人。而史料文本不同于文学文本,史料翻译毕竟不是文学翻译,它不需要译者有文学的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史料翻译对译者毫无要求,相反,史料翻译对译者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那么,史料翻译的译者素质对于翻译有着哪些方面的影响呢?而译者素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今后译者又该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以正确处理此类文本呢?本文认为,翻译史料这类文献的译者责任更加重大,译文的质量直接关乎目标读者的接受情况和于此相关的后续研究,而目前市场上译文质量参差不齐,而译者质素是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本文以文本翻译的动态过程为基点,以译者的具体翻译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诠释和个案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论述在此类文本情况下,译者应有的各项要素,将译者的翻译实践放置于现实的译语世界中,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从翻译的前、中、后三个阶段着手,尝试论述贯穿史料翻译活动过程中的译者要素。第一章从译前准备入笔,通过分析文本特征初步制定翻译的基本策略,并确定翻译的几大障碍,从而做足充分的翻译准备。第二章从术语的翻译、译者的立场、译者的学术研究素养、风格的把握这几方面入手,详细论述译者要素在翻译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章通过分析总结此次的翻译实践,思考讨论如何提高史料译者的翻译素质,最后得出史料翻译的译者需具备一定的素质才能完成史料翻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