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蛙》以生命为主题,讲述了主人公“姑姑”波澜壮阔的一生。一经发表,便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引发对生命的深度思考。学者们对其生命主题的研究大都从传统的叙事学角度出发,目前从认知角度予以研究的学者较少。本文尝试在认知叙事学的理论指导下,结合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和申丹的聚焦理论,对莫言作品《蛙》的多重聚焦模式进行详细论述,进一步研究作者如何通过聚焦来构建生命主题。首先,本文作者通过建立参照语料库,生成《蛙》的主题词表,确立了《蛙》的生命主题,并通过词汇查询功能,根据关键词“姑姑”的提取结果,对她的形象刻画进行分析。然后,运用申丹的聚焦理论将文中视角分为内聚焦和外聚焦两个大类。研究发现内聚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人称体验性内聚焦和第三人称固定人物内聚焦。外聚焦可以分为三类:选择性全知聚焦、第一人称回顾性外聚焦和戏剧式聚焦,并深入探讨不同类型聚焦在深化主题上的不同作用。最后,运用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来揭示莫言如何运用多重聚焦来构建生命主题。研究发现,对于发生在特殊历史时期,如大饥荒、计划生育和文化大革命的情节,作者运用内聚焦来叙事,用人物的眼光来观察叙事世界。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与人物之间没有距离,共同经历,以此来更新甚至重构读者的理想化认知模型。而在不重要的情节上,莫言选择用外聚焦来简单概括,以此构建故事的完整框架。此时读者与人物的距离较远,这些陈述通过激活读者已有的认知模型来完成故事框架的建构。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对莫言精湛的聚焦策略和生命意识构建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加深了读者对该作品的理解,也为小说创作有所启发。探讨不同阶层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则增强了读者的生命意识,引发对生命本质的多维度思考。在认知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下,结合认知语言学和文学理论对《蛙》生命主题的认知探究是一次新尝试。使用语料库对文本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也扩大了认知叙事学的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