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改善重型颅脑创伤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及炎症调控机制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s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常引起脑干、胼胝体等皮质下白质中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由于神经连接中断,常导致昏迷及认知、自主运动和感觉功能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故寻找安全便捷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疗法,降低重残率,使患者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简称井穴放血法))是独具中医特色的急救疗法之一,简便安全。研究团队的前期结果已证实井穴放血法可有效改善多种中枢神经损伤(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jury,CNSI)患者及动物模型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其实现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限制了针灸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本研究在明确井穴放血法可改善TBI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效应基础上,从炎症调节和促进神经元再生两个角度揭示该法神经保护的潜在作用机制,为该法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一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改善TBI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效应研究将24只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TBI组)、TBI+手十二井穴放血组(Acupuncture at Jing-Well points,JW Acu组)、TBI+十宣放血组(Acupuncture at Ten-Xuan points,TX Acu组)。采用电子控制性脑皮质撞击仪(electronic 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or,e CCI)制备实验性重型TBI模型,Sham组仅开骨窗不撞击,井穴放血组和十宣放血组在大鼠的手十二井穴和十宣处施以放血干预。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 NSS)和六级意识分级法评价井穴放血法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效应和其效应的穴位特异性。实验二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改善TBI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作用通路筛查研究将15只健康成年SD大鼠分为Sham组、TBI组和JW Acu组,提取各组大鼠脑干总RNA进行基因芯片(Gene chip technology,GCT)检测,将基因表达差异倍数(Foldchange)≤0.5或≥2的基因判定为差异基因,应用KEGG、GO和蛋白网络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分析GCT所得到的聚集系数排前30的关键通路和基因。实验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调节TBI大鼠脑干炎症及其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研究将42只健康成年SD大鼠分为Sham组、TBI组和JW Acu组,利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 PCR)技术,对筛选出来的炎症通路的差异基因和M1/M2小胶质细胞相关标志物基因进行检测,包括Il1b、Tnf、Il12a、Il20rb、Il1rl1、Cxcl1、Cxcl2、Cxcl10、Cxcl11、Cxcl3、Cxcl13、Ccl7、Ccl2、Ccl3、Ccl4、Ccl6、Nos2、Cd86、Tgfb、Arg1。采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IL-1β、TNF-α、CXCL2、IL-6、IL-2、IL-10、IL-13的蛋白含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小胶质细胞活化相关的JNK、p38 MAPK、NF-κB p65和IκB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水平。实验四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调节TBI大鼠脑干细胞增殖功能初探将42只健康成年SD大鼠分为Sham组、TBI组和JW Acu组,利用RT-q PCR技术对筛选出来的细胞周期通路相关差异基因Bdnf、Bub1、Mad2l1、Mcm3、Ccna2、Ccnb2进行验证。结果:1.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改善TBI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本实验结果如下:(1)与Sham组相比,TBI后4 h大鼠意识状态下降(*P<0.05);与TBI组相比,JW Acu组/TX Acu组大鼠意识状态好转(▲P<0.05)。本实验表明井穴放血法/十宣放血法具有改善TBI大鼠意识状态的作用。(2)与Sham组相比,TBI后6 h、24h、48 h的m NSS评分显著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TBI致神经功能缺损模型制备成功。TBI后6 h和48 h,与TBI组相比,JW Acu组的m NSS评分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TX Acu组有降低趋势,未见统计学差异。TBI后24 h,与TBI组相比,JW Acu组/TX Acu组m NSS评分有降低趋势,未见统计学差异。综合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井穴放血法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优于十宣放血法,存在穴位特异性,故后续实验均采用井穴放血法探讨改善TBI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分子机制。2.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改善TBI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作用可能与炎症调节和细胞增殖信号通路有关TBI组与Sham组比较GO富集的通路很多与炎症相关,如趋化因子活性、CXCR3趋化因子受体结合、趋化因子受体结合、CCR2趋化因子受体结合、CCR1趋化因子受体结合等;KEGG分析结果为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提示脑干炎症反应可能参与TBI急性期病理过程。JW Acu组与TBI组比较GO富集到与炎症相关的趋化因子受体结合、CXCR3趋化因子受体结合、CCR2趋化因子受体结合等通路;KEGG通路分析结果则为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和细胞周期等通路。PPI分析结果提示,这些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节点数较高且彼此联系紧密。以上结果提示井穴放血法可调控脑干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信号通路。3.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抑制TBI大鼠脑干炎症反应及调节相关信号通路(1)井穴放血可抑制脑干炎症反应中的部分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基因表达TBI后6 h,与Sham组比较,TBI组Cxcl2、Cxcl10、Cxcl11、Cxcl13、Ccl2基因含量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部分因子基因含量有升高趋势,未见统计学差异:Il1b(68.15%)、Tnf(121.02%)、Cxcl3(139.61%)、Ccl7(143.21%)、Ccl3(138.16%)、Ccl4(138.25%);Ccl6下降25.3%,未见统计学差异;其它因子无明显变化。与TBI组比较,JW Acu组Il1b、Il12a、Il20rb、Cxcl1、Cxcl2、Cxcl10、Cxcl11、Cxcl13、Ccl2基因含量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部分因子有下降趋势,未见统计学差异:Cxcl3(69.25%)、Ccl7(32.29%)、Ccl3(62.81%)、Ccl4(52.59%)、Tnf(58.31%);其它因子无明显变化。TBI后48 h,与Sham组比较,TBI组Il1b、Tnf、Nos2、Cxcl2基因含量上升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部分因子有升高趋势,未见统计学差异:Cxcl10(58.51%)、Cd86(54.22%)、Ccl2(574.28%)、Ccl7(776.16%)、Tgfb(48.57%);Arg1基本无变化。与TBI组比较,JW Acu组Il1b、Nos2、Cd86、Cxcl10、Cxcl2、Tgfb基因含量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部分因子有降低趋势,未见统计学差异:TNF(26.11%)、Ccl2(54.15%)、Ccl7(41.97%);Arg1无明显变化。(2)井穴放血可抑制脑干炎症反应中的部分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蛋白表达TBI后6 h,与Sham组比较,TBI组IL-1β、CXCL2、IL-6蛋白含量上升,IL-2蛋白水平下降,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TNF-α、IL-10、IL-13变化不明显。与TBI组比较,JW Acu组CXCL2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它因子变化不明显。TBI后48 h,与Sham组比较,TBI组IL-1β蛋白含量升高,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其它因子无明显变化。与TBI组比较,JW Acu组TNF-α、IL-1β、IL-10蛋白含量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其它因子无明显变化。(3)井穴放血可通过抑制TBI大鼠脑干JNK/p38 MAPK通路改善脑干炎症TBI后6 h,与Sham组相比,TBI组大鼠脑干中JNK、p38 MAPK、NF-κB p65、IκB-α磷酸化水平基本无变化。与TBI相比,JW Acu组以上蛋白磷酸化水平均无明显变化。TBI后48 h,与Sham组相比,TBI组大鼠脑干中JNK磷酸化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NF-κB p65磷酸化水平升高36%,未见统计学差异;p38 MAPK、IκB-α磷酸化水平无变化。与TBI相比,JW Acu组大鼠脑干中JNK、p38 MAPK磷酸化水平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NF-κB p65、IκB-α磷酸化水平无差异。4.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促进TBI大鼠脑干细胞增殖相关因子基因表达TBI后6 h,与Sham组比较,TBI组Bdnf、Mcm3基因含量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Ccna2、Ccnb2分别下降了32.56%和45.21%,未见统计学差异;Mad2l1、Bub1基本无变化。与TBI组比较,JW Acu组中Bub1基因含量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Ccna2下降了25.77%,未见统计学差异;其它因子无明显变化。TBI后48 h,与Sham组比较,TBI组Bdnf(75%)、Bub1(37.04%)有下降趋势,Ccna2升高55.56%,均未见统计学差异;Ccnb2、Mad2l1无明显变化。与TBI组比较,JW Acu组Bdnf、Ccna2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它基因有升高趋势,未见统计学差异:Ccnb2(45.45%)、Bub1(52.94%)、Mad2l1(87.5%)。结论:1.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改善TBI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具有穴位特异性。2.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抑制TBI大鼠脑干炎症反应,表现为抑制JNK/p38 MAPK通路,减少促炎因子/趋化因子产生,推测改善炎症可能是井穴放血法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作用通路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本项研究基于类淋巴系统损伤与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积聚密切相关,从类淋巴系统清除途径的角度讨论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快速老化SAMP8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理,为电针治疗AD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方法:将雄性,7月龄SAMP8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对照组则采用同龄正常老化SAMR1小鼠。末次电针干预24h后,采用水迷宫实验对各组认知能力作出评估,HE、Nissl染色观察脑
目的:观察电针“水沟”穴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血管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精氨酸加压素(AV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探讨电针“水沟”穴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各10只,同时电针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根据治疗时长分为3d、7d共2个时相,每组每个时相各5只大鼠。采
目的:针刺虽然作为一种镇痛策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中,但其镇痛的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阐明其机制,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和国际推广。因此,本研究通过探索针刺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小鼠镇痛效应的影响,利用磷酸化蛋白组学技术筛选小鼠脊髓组织参与针刺镇痛的可能关键蛋白及重要信号通路,同时基于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脊髓趋化因子CXC配体1(CXC chem
目的:探索远程风险监查(RBM)在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中的初步应用并对开展和实施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的风险因素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后续RBM在中医药领域内临床研究中应用模型的建立提供有益参考。方法:1.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已完成的全部16例受试者的研究用病历资料及相关研究流程操作记录,指定两名课题质控人员分别采用传统监查(100%SDV)与基于风险的监查(RBM)两种方式对研究病历资料和
目的:探索正常小鼠针刺后血清外泌体(Acupunctuer-exosome,Acu-exo)腹腔注射对缺氧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及其起效的可能靶标,为针灸基础研究转化及中医治未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研究内容一电针足三里预处理对缺氧小鼠生存时间的观察研究本实验重复2次,第一次实验,将32只正常KM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电针组,每组16只。电针预处理以针灸针(0.25×13 mm)刺入足三里穴(3
目的: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常见副作用之一,最先表现为白细胞减少症,诱发感染严重限制了化疗药的临床应用。临床研究发现针灸可有效改善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基于前期已建立的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效应平台,以交感神经修复为切入点,探讨交感神经释放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olypeptide,P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证明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后续研究提供文献支撑;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心悸患者的影响,为经皮穴位电刺激调节病理状态下心功能提供试验依据;观察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正常人心肺耐力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为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在生理状态下提高心肺耐力,增强心肺储备功能提供试验依据,为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装置应用于航天医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一:检索4个中文数据库
目的: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昏迷是神经外科常见急危重症,具有高致残死率的特点。TBI后昏迷患者能否尽快苏醒是影响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且如何促醒是国内外神经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简称井穴放血)是中医传统的急救促醒技术,本团队应用该法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开展多个临床试验证实井穴放血法可安全、有效改善TBI、中风及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急性期的意识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经验为参考,在理论与经验的结合之处较大程度地烘托出以颈臂穴为主配合颈夹脊穴针刺法的可贵之处与可取之处,以昭彰于针刺研究之林海。有对比即有差异,而其在与常规针刺法的比较之中亦可脱然伫立,可作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焕新途径与方法。希冀此针刺方法可以在临床中普遍开来,进而为饱受困苦的患者带来切为可行的实际疗效。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的情况下,进而可以做到治
目的:筛选MCAO后调控炎症反应的关键lnc RNA,初步探索针刺作用于lnc RNA调控炎症反应的作用规律。方法:体重为(220?10)g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模型组(n=30),针刺组(n=30)。每组大鼠术后分为3h、6h、12h、3d、7d共5个时相,每时相各6只。模型组和针刺组通过改良线栓法建立永久性右侧MCAO模型,假手术组仅钝性分离血管,不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