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大多数语言的能性范畴的表达是靠能愿动词来完成的,而汉语却十分独特,除了用能愿动词表达之外,还用可能补语来表达。对于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人来说,正确运用汉语的能性结构是不成问题的。但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汉语的能性结构却是一个语法难点。因此,本文以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为语料基础,利用计算机将所有的含“V不C”和“不能VC”搭配形式的句子提取出来,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V不C”和“不能VC”结构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力图从汉语本体的角度找到“V不C”和“不能VC”结构的异同之处。经研究我们发现语义平面的差别是“V不C”与“不能VC”结构最大的不同。典型的“V不C”结构具有明显的“愿而不能”的语义特征,典型的“不能VC”结构则具有明显的“禁止义”。
在对“V不C”和“不能VC”结构进行深入地探讨以后,我们选择了目前比较通行的五种对外汉语教材进行考察研究,从“能”与可能补语的出现顺序、各种补语的出现顺序、教材对可能补语的解释、练习的设计以及复现率等几个方面对这五套教材全面考察,从教材编写的角度发现影响留学生习得汉语能性结构的因素。我们发现大部分教材往往从句法形式上说明可能补语如何构成,而对语义的解释还不够充分。一些教材用“能/不能+动词”解释可能补语,使学生误解“不能VC”等同于“V不C”。
最后,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各个水平的留学生习得“V不C”与“不能VC”的情况。但主要以101年级的留学生为主要考察对象,因为这一阶段的留学生正处于习得可能补语的关键期,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所使用的教材也把可能补语这一语法点安排在101年级学习,其他年级的数据作为参考,与101年级的习得情况进行比照。由于调查问卷所反映的结果是在我们强制作用下留学生使用“V不C”或“不能VC”结构的情况,因此,不能完全反映留学生在自主生成句子时使用“V不C”和“不能VC”结构的情况。为此,我们将在教学过程中从留学生的作业里搜集的一些例句进行分析,用来辅助说明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对调查问卷和作业这西部分所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探求偏误产生的原因,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指导学生习得汉语的能性结构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