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星体金属吸收线及高速云谱线的模拟观测

来源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343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3年通过氢21cm谱线观测发现了高速云,40多年来其起源一直是天文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近年来通过高分辨率观测、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对其中几类高速云及全天性的研究都有了很大突破。主要进展有对新发现的两类致密高速云和高度电离高速云的总体性及个别性的观测研究;对南天区最大的MS和北天区最大的ComplexC的高分辨率观测;唯一确定了ComplexA的距离在4-10kpc之间;此外还有人利用Hα发射线对高速云的距离作了粗略的限制;而在高速云内寻找恒星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高速云(HVCs)的起源众说纷纭。因为一方面,虽然现在星系形成的大尺度结构研究已比较清楚,然而气体过程非常复杂是星系形成与演化研究的难点;一方面由于这些气体不发光,本身性质难以被观测。因此探讨这些气体云的起源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很有意义的课题。这些冷气体对类星体吸收线有重要的贡献,因此通过类星体吸收线来研究其性质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本论文建立了比较合理的星系模型,包括:星系盘(漩涡星系)、暗晕(冷气体云被热气体包围)、卫星星系。首先利用该模型模拟观测星系MgⅡ(2796A)吸收线光谱并与观测比较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然后再对星系SiⅡ(1260A)和FeⅡ(2600A)的吸收线做模拟观测得出一些统计上的重要性质,并比较了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最后利用该模型并考虑碰撞电离研究了高电离OVI(1032A)的吸收得到单个OVI与整个星系OVI的模拟观测光谱,同时把这些冷气体云的低电离MgⅡ和SiⅡ、FeⅡ吸收线和高电离OVI吸收线的模拟光谱比较,得出这些冷气体就是高速云的可能性,并希望得到高速云有可能起源于星系内部和外部小暗晕两种解释,并且可以通过高分辨率光谱来将其分开的结论。
其他文献
超大质量黑洞对物质的吸积是类星体巨大能量的来源。准确测量黑洞质量以及吸积率是正确理解吸积过程的基石。类星体光学光变的研究,是从时域的角度去解读超大质量黑洞的吸积过
不断创新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模式,使党建工作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为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服务,是一个新的课题。具体讲,搞好国有
暗条(日珥)是嵌在高温日冕中的冷密物质。作为太阳表面的特征现象,对暗条的深入研究对理解太阳上的等离子物理过程以及相关的太阳活动现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暗条从结构上可
恒星的“葬礼”是星系的重要事件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恒星将内部聚变产生的重元素以及巨大的能量注入到星际介质中,推动整个星系的演化。同时也给了我们一次窥视恒星核聚变产物
本文主要介绍汉字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结合汉字的文化内涵和汉字的造型特点,深入研究汉字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和发展,凸显出汉字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从高能天体中心喷出的喷流己被广泛地用来解释它们的超高能量的辐射现象。喷流主要存在于活动星系、河内天体和gamma-ray暴中。从VLBI、HST和Chandra等观测设备拍到的图像中,
矮新星是具有频繁爆发现象的激变变星。主星是一颗弱磁(≤105G)白矮星,次星是一颗充满洛希瓣的晚型主序星,物质从次星内拉格朗日点溢出在主星周围形成吸积盘,物质流与吸积盘撞击
从X射线点源出射的X射线光子除了能直接到空间望远镜以外,还可能被视线方向上的星际尘埃散射,随后到达探测器。由此,在探测器平面上,我们会看到在X射线点源的周围有弥漫的散射晕
本硕士论文针对实际地月系统的共线平动点的特征与应用开展了研究工作。包括共线平动点L1和L2点附近航天器的在轨自主轨道预报问题以及迄今为止研究较少的L3点的动力学特征。
虽然经济的发展能够激励群众,但单纯依靠经济的发展并不依解决团结群众的问题。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要有经济体制改革,江要有政治体制改氛要从基层到高层形成一种便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