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关注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的发展中,农民问题卓然而立,从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到中共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从未忘却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民的利益。2016年“三农”问题再次出现在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近十余年来开年即提的经典话题。国家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一语掷地有声,中国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在于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新动力。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正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中之重。“三农”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最强的,“新型农民”的潜力也是最大最可贵的。简言之,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现代化,中国“新型农民”将会造就一个个奇迹,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增添无限动力。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口,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思维方式相对单一,生产方式依然是粗犷型的,很难突破地域和土地环境的因素,更不能很好的理解现代化农业的优势和必然趋势,更不用说在农业的“互联网+”方面做出创新。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科教事业,提高中国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解放人的生产力。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迅速扭转农村,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农民文盲、半文盲大量存在的状态,积极鼓励农村青少年提高科学文化水平,走出大山,开拓视野,拓展思维。思想解放也是生产力的一种解放。同时,精准扶贫更应该是精神文化的扶贫,农业补贴更应该有农业教育补贴,创新基金更应该有农村农业农民创新基金,全社会都要对农业发展项目给予科技指导、人才和资金的支持,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抓好农民农业生产的教育与培训,让农民建立土地使用的长远意识,以发展的眼光和高科技的手段来进行耕作,注重农业和生态的关系,懂得让土地轮休,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产品的绿色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充分调动和发挥“新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能动性和农耕创新性,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