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伴随物,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国际公认的钱纳里和库兹涅茨等学者的工业化理论和模型来判断,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城市化水平则滞后较大。当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约为30.39%,不但低于发达国家水平(80%左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7%),还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5%)。这种情况固然与我国人口总量很大有关,但不得不承认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理论和政策上的偏差以至失误和对实践的误导更有着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工业化成就;但到1978年,竟还有82%的人口、70%的劳动力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这说明,这一时期的工业化是一种“狭义的国家工业化”。其表现是:国民经济虽具有工业化之名,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从工业化中得到的实惠甚少,收入水平很低,落入了“低收入水平的工业化陷阱”之中。改革开放后,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矛盾,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民在非农产业中的就业水平 ,但至今仍有70%的人口、50%的劳动力还在低收入的农村中劳动和生活。这说明,我们还没有走出“低收入水平的工业化陷阱”。我国的工业化仍处于跛脚状态。城市化的最主要的效果是“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因此,下一阶段中国将是以城市化为主要动力的工业化(非农产业化)过程;将是更多的农民转移到收入较高的非农产业中来就业的过程。而这种收入提高的过程 ,也正是有效需求增加和市场扩大的过程;是九亿多农村人口逐步(可能需要50-80年的时间)被融入现代化经济增长和现代市场中来的过程。总之,从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分析来看,城市化不仅是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大力推进的一项事业,而且更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中心环节。抓住这个环节,我们就可以有国内需求的扩大、就业的增长、工业竞争力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提升 、健康保健和环境保护的改善,使国民经济进入良性的循环。全文由七章组成。第一章是论文的总论部分。第二章到第六章是论文的分论部分,以影响经济增长的五大主要因素为主线,探索城市化进程的演进对这五大因素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并进而对中国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第七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第一章在明确界定城市化、经济增长等范畴的基础上,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打通城市化与经济增长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论文的结论是:城市化水平<WP=3>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互动关系,也就是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提升经济增长的速度。第二章探索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本形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本人认为城市化进程的演进不仅对物质资本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人力资本的形成更具有重要作用。对物质资本形成来说,城市化的收入增加效应和城市化的投资拉动效应对其的作用都无疑是非常明显的;对人力资本形成来说,论文从人力资本形成的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分析了城市化进程的演进对其的作用机制。第三章探索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从经济史的角度回顾了经济增长理论从不重视结构因素的作用到重视结构因素的贡献这样的一个理论变迁过程。由于结构问题纷繁复杂,本文只分析了需求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变动、所有制结构变动、城乡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城市化进程无疑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不断变动的过程。第四章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探索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其基本思路是,城市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必然的经济过程,它必定会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阻挡地向前推进。那么,它必然要对妨碍其发展的制度提出进一步变革的要求,诱使其进一步创新,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制度等等。而新的制度安排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必然会推动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第五章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众所周知,城市化是一个人口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镇)的过程,是劳动力从低效率的农业向高效率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论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详尽的探索。第六章探索了城市化进程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知识的作用日益显现的今天,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推动着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文章明确指出,加速城市化进程是推动技术进步的现实选择。因为城市化有利于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有利于我国农业和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是发展信息产业的依托。第七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在这期间农村工业化是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火车头。尽管农村工业化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加速效应是明显的,但它基本上是属于经济增长理论中所说的短期效应。换言之 ,当前的中国经济必须要寻找新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