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石柑子Pothoschinensis(Raf.)Merr为天南星科Pothos石柑属Araceae 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传统瑶医老班药"十八钻"之一的葫芦钻,瑶族民间常用于治疗各种"肿症"。据文献报道,目前,对石柑子的药理研究多集中在抗肿瘤、抗氧化等方面,抗炎作用研究报道还很少见,且未见对石柑子的不同提取物及有效成分抗炎活性方面研究报道。本课题采用体外细胞模型筛选其有效部位,寻找作用通路及靶点;同时,综合运用现代先进的分离手段及技术对石柑子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获得有效成分单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具有抗炎活性的化合物,进而阐明其化学成分的抗炎作用机制,为瑶药石柑子的合理开发利用奠定技术基础。方法:1.石柑子不同部位的提取采用甲醇冷浸提取,减压回收甲醇提取液,干燥后的浸膏用适量水分散,先后用不同极性的溶剂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五个部位提取物。2.有效部位的抗炎活性筛选采用LPS刺激的RAW 264.7炎症细胞模型分别对石柑子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的提取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提取物对RAW 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RT-qPCR法检测RAW 264.7细胞中iNOS和COX-2的mRNA表达以及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RAW 264.7细胞中iNOS和COX-2蛋白的表达。3.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采用系统分离法,综合运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微孔树脂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和C18反相硅胶高压制备色谱以及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方法对石柑子的有效部位进行分离纯化,获得有效部位单体,并结合ESI-MS、EI-MS、1H-NMR、13C-NMR等波谱分析方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4.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抗炎活性筛选采用LPS刺激的RAW 264.7和NF-κB高表达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对石柑子中分离所得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筛选。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化合物对RAW 264.7NF-κB高表达RAW 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荧光素酶标记法测定LPS诱导的NF-κB高表达RAW 264.7细胞的荧光释放量及采用Griess法检测RAW 264.7细胞上清液中NO的释放量。实现对有效成分化合物抗炎活性的快速筛选。结果:1.从石柑子药材中提取得到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五个不同极性的提取物。2.石柑子的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取物作用于RAW 264.7细胞的安全剂量分别为不大于25.00,6.25,12.50,25.00,25.00 μg/mL;石油醚提取物在浓度为25.00 μg/mL时能下调RAW 264.7细胞中iNOS mRNA表达且抑制iNOS的蛋白表达;三氯甲烷提取物在浓度为6.25 μg/mL时能下调RAW 264.7细胞中COX-2 mRNA表达且抑制COX-2的蛋白表达。3.从石柑子的三氯甲烷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urantiami de Acetate、N-反式香豆酰酪胺、N-反式阿魏酰酪胺、芥酸酰胺、E-4-hydroxyhex-2-e noic acid、壬二酸、葵二酸、9(S),12(S),13(S)-Trihydroxyoctadeca-10(E),15(Z)-dienoic acid、丁香酸、香草酸、19α-羟基熊果酸、毛冬青素A、(9E)-8,11,12-三羟基-十八烯酸甲酯、富马酸单甲酯、豆甾醇和对羟基苯甲醛;其中,有11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分别为:Aurantiamide Acetate、(9E)-8,11,12-三羟基-十八烯酸甲酯、9(S),12(S),13(S)-Trihydroxyoctadeca-10(E),15(Z)-dienoic acid、芥酸酰胺、19α-轻基熊果酸、豆甾醇、毛冬青素A、富马酸单甲酯、壬二酸、葵二酸、E-4-hydroxyhex-2-enoic acid。4.在安全浓度范围内,Aurantiamide Acetate对NF-κB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并能减少NO的生成。结论:通过体外细胞模型快速筛查,发现石柑子石油醚提取物、三氯甲烷提取物对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抑制iNOS和COX-2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有关。从石柑子三氯甲烷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16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Aurantiamide Acetate可能是通过调控NF-κB炎症通路,抑制NF-κB转录因子的活化,减少NO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