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比较两种构建小鼠脊髓击打损伤模型仪器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以期探索脊髓击打损伤模型建立的标准化。2.对脊髓损伤的mi R-31转基因小鼠继发性损伤的恢复状况进行了解,进一步掌握mi R-31调控或改善脊髓损伤微循环的机制。方法:第一部分:比较两种构建小鼠脊髓击打损伤模型仪器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自制Allen脊髓打击器(A组,n=20)和Impactor M-Ⅲ脊髓撞击器(B组,n=20)进行击打,建立小鼠脊髓损伤模型。术后,于1d、3d、5d、7d、14d、21d六个时间节点,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对小鼠下肢恢复情况进行评估,记录数据。并在3d、7d、14d、21d四个时间节点取实验小鼠脊髓损伤处进行HE染色。第二部分:mi R-31转基因小鼠脊髓损伤机制研究使用Impactor M-Ⅲ脊髓撞击器分别对FVB小鼠(A组,n=30)和mi R-31转基因小鼠(B组,n=30)进行击打,成功建立小鼠脊髓损伤模型。术后,于3d、7d、14d、21d进行BBB评分、H E染色、免疫荧光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第一部分:两组脊髓损伤模型在1d、3d、5d、21d四个时间节点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7d、14d,B组小鼠的脊髓损伤恢复状况明显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织形态切片上差异不大。第二部分:两组不同小鼠在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后,恢复趋势虽大体相同,但仍有差异存在。BBB评分显示在7d、14d,B组小鼠的脊髓损伤恢复状况优于A组。在组织形态上差异不大,只在14d、21d两个时间点上存在少量差异。荧光和PCR结果显示:Nestin的表达量趋势两组基本相同,只在14d、21d两个时间点上B组优于A组;NSE在表达上两组存在差异,B组的表达量大于A组。结论:第一部分:两种击打脊髓的实验仪器均可成功建立小鼠的脊髓损伤模型,采用Impactor M-Ⅲ脊髓撞击器构建的脊髓击打损伤模型小鼠恢复较自制Allen脊髓打击器更快速、稳定。第二部分:推测mi R-31在脊髓损伤后可能发挥着促进神经干细胞再生,改善脊髓损伤模型脊髓内微环境,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