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而言,道德,信仰,艺术,风俗等等都是文化的内容。人们的能力和气质也包括在文化之中。文化可以定义为“社会成员为人处世所持的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以及实物形式”。显然,文化具有种族中心主义的特性,一个社会的成员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倾向于让其他的社会文化适应自己的文化。他们通常把自己的文化看作自我文化(the self),而把外国文化视为异文化(the other)。因此,任何与文化有关的领域都会涉及到文化差异这一问题,翻译也不例外。在一定程度上,翻译与其说是语际转换不如说是文化的交流。 本文首先探讨了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介绍了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翻译研究的现状,以及对待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在回顾了翻译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文化作用之后,本文极力提倡中国的译者在英汉翻译中应尽量运用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这一策略,以更好地实现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当然,异化翻译并不适合所有的文体,因为翻译策略会随着文体类型,目标读者以及原文目的而改变。但是,仅就文学翻译而言,异化翻译是首选的策略,因为这种翻译的目的是向译文读者介绍他们所不了解的内容以及包含其中的异国文化色彩。异化翻译能使译文读者更好地了解异域民族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内容,感受异域文化,领略异域风情。同时,异化翻译还能极大地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有助于读者扩大视野,吸收新鲜养分,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本文还讨论了异化翻译的宗旨和原则,分析了异化翻译可以采取的具体方法。并且通过大量的例子从语言的三个层面论证异化翻译的可能性。 提倡异化翻译并非排斥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异化翻译也必须考虑译文的可接受性,因为中英两种语言终究有本质的差别,所以异化翻译只能是在不损害译文可读性的前提下使用。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化,各国的交往不断加深,可读性的定义会相应改变,而异化翻译也会随之在各国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中起到越来越显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