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立之初的巴基斯坦经济十分落后,农业居于统治地位,工业极为不发达,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巴基斯坦确定了“混合所有制”的经济发展模式,依靠私营经济发展工商业。巴基斯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经济建设成绩斐然,工业化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诸如地区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缺乏社会公平、工业发展畸形等问题逐步凸显,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20世纪70年代初巴基斯坦面临着东巴基斯坦分裂、国民经济遭受重大损失的形势,新上台的阿里·布托政府推行国有化政策,给经济带来了重大的损失。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上出现的私有化浪潮、国际金融机构推行的“结构调整”政策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等外部因素与巴基斯坦当时的经济发展困境催生了巴基斯坦的私有化改革。近40年来,巴基斯坦经历了齐亚·哈克的非国有化政策、民主十年时期的全面私有化、穆沙拉夫统治时期的进一步深化、2008年以来的调整时期等四个阶段,私有化不断推进,走出了一条由简单到复杂、不断深化的私有化道路。私有化以来,巴基斯坦完成170项交易,获得5440.91亿卢比的私有化收益。期间,私有化组织框架逐步建立起来、大批企业参与了私有化,政府从中获得了部分资金,有利于缓解财政压力,带动经济发展。但由于一系列原因,私有化对经济的推动时好时坏,对就业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而在私有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政策延续性较差、腐败问题较为严重、私有化项目可逆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私有化的进行,也影响着整个巴基斯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