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小康社会理念的诞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相融合的结晶。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的解放。而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不懈追求的崇高理想和幸福选择,这一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始终,是马克思人文关怀的体现。要坚持马克思幸福思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引领,这是对马克思幸福思想时代价值的发掘。第一章主要梳理全面小康社会的相关概念,并进一步探讨全面小康社会中关于人本指向和人的幸福的关系问题。小康社会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有机融合。小康社会理念经历中国共产党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以“小康社会”为核心的一系列理论,它是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复兴梦和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政治目标的战略举措。全面小康社会以“小康社会”为核心,关键在全面。总之,全面小康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是当下实存的、实践的,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幸福梦。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幸福人的重要表征,故全面小康社会的人本指向和人的幸福的聚焦于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而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彻底解放是马克思幸福思想的核心任务。第二章主要讨论幸福的概念和马克思幸福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和发展过程。资本主义固有的经济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是马克思幸福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和阶级基础。理性主义幸福观、感性主义幸福观和空想社会主义幸福观是马克思幸福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形成发展与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其视角从唯心主义历史观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转移,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确立。第三章对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基本体系进行新的解读。就全面小康社会视域下马克思幸福思想的一般结构、幸福包含的三个指向、幸福社会的主题构想、实现幸福的路径进行探讨。马克思幸福思想的一般结构主要包括幸福的主客形式、幸福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感性与理性是幸福的主观形式;现实与需要是幸福的客观形式;现实生活的现代人、客观的物质世界和劳动实践分别构成幸福的主体、客体和中介。幸福包含的三个指向——物质、人际和精神幸福。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关于未来幸福社会的蓝图构想,其中人的解放、劳动自由、自由时间、全面发展都是其幸福社会的主题,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理念。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明无产阶级为实现幸福进行革命斗争的路径。改革是革命的新的表现形式,全面深化改革能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逐渐走向共产主义的幸福社会。第四章论述了马克思幸福思想和全面小康社会两者存在的关联。这是对第三章中理论分析的深化。对马克思幸福思想与全面小康社会内在逻辑进行概括,紧紧地围绕全面小康社会视域下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研究主题。两者的逻辑共同点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是其最高目标;两者发展目标的相承性:全面小康社会的人本理念是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成果、全面小康社会是实现马克思幸福社会的一个客观发展阶段、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多维展示;两者幸福主题的相关性:全面小康社会中关于人的幸福与马克思幸福社会的幸福目标紧密关联。第五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幸福思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从马克思创立其学说的初衷出发,立足时代的需要,探讨其对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时代意义。明确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科学性,紧紧围绕马克思幸福主题确保马克思幸福思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引领。马克思幸福思想注重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统一和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相统一,能构建幸福和谐的社会和消解幸福悖论。而幸福社会的建设,能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能引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幸福梦的舆论,主导社会价值的发展方向。结束语概要地“升华”全文观点,并对马克思幸福思想中人的幸福的三重意蕴进行凝练。特别强调,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逐步建设并形成新时代幸福社会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