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水产动物,也是我国传统的美食佳肴,随着中华绒螯蟹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也随之扩充,但随着规模的扩大和不规范的人工繁育、养殖导致了诸如种质退化、环境污染、效益降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此也引起了关于提升中华绒螯蟹产业健康发展多方面研究,其中类胡萝卜素作为自然界中重要的维生素A前体物质的色素,具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提升水产品品质等功效,甲壳动物自身无法合成类胡萝卜素,只能靠摄取外源性食物获取,近年多作为外源性添加剂添加到中华绒螯蟹饵料中提升其品质,但在规模化养殖的前提下,中华绒螯蟹体内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及其对实际生产的影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通过检测中华绒螯蟹胚胎至大眼幼体Ⅴ期、同一时期不同形态一龄幼蟹及一龄幼蟹越冬前后类胡萝卜素含量及相关能量物质的变化,来探究类胡萝卜素对中华绒螯蟹实际生产的影响。1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胚胎发育蜕皮至大眼幼体期间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在2017年4月26日-5月12日分别采集中华绒螯蟹胚胎后期、溞状幼体Ⅰ期~Ⅳ期的、大眼幼体Ⅰ期和Ⅴ期样品及后期开口饵料样品,采用凯氏定氮法、Folch氯仿甲醇法、液相二级质谱法分别测定样品中粗蛋白、总脂和4种类胡萝卜素(虾青素、角黄素、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旨在探究胚胎发育蜕皮至大眼幼体期间各阶段能量消耗偏好及色素在各阶段含量变化情况,旨在为中华绒螯蟹亲本培育、苗种孵化及苗种到仔蟹阶段提供能量和类胡萝卜素补充提供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1)蛋白质含量在胚胎孵化到溞状幼体Ⅰ期及溞状幼体Ⅴ期到大眼幼体Ⅰ期显著降低(P<0.05),大眼幼体Ⅰ期到Ⅴ期显著升高(P<0.05),其他时期无显著变化,开口饵料蛋白质含量轮虫>糠虾>轮虫;(2)总脂含量胚胎后期最高,大眼幼体Ⅴ期最低,胚胎孵化到溞状幼体Ⅰ期、溞状幼体Ⅲ期到Ⅳ期、溞状幼体Ⅴ期到大眼幼体Ⅴ期显著降低(P<0.05),溞状幼体Ⅳ期到Ⅴ期总脂含量含量显著升高(P<0.05),其他时期无显著变化,开口饵料总脂含量糠虾>轮虫>卤虫;(3)胚胎发育蜕皮至大眼幼体期间4种类胡萝卜素中β-胡萝卜素未检测到,角黄素、虾青素、叶黄素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角黄素和角黄素含量在蚤状幼体Ⅱ期含量最高,含量在蚤状幼体Ⅰ期和Ⅴ期最低,虾青素含量在蚤状幼体Ⅲ期和Ⅰ期表现最高和最低;角黄素、虾青素含量在蚤状幼体Ⅰ期到Ⅱ期极显著升高(P<0.01),角黄素在蚤状幼体Ⅱ期到大眼幼体Ⅰ期各阶段显著降低(P<0.05),叶黄素在蚤状幼体Ⅱ期到Ⅳ期显著降低(P<0.05),虾青素在蚤状幼体Ⅳ期后含量无显著变化,开口饵料角黄素、虾青素含量轮虫>卤虫>糠虾,叶黄素含量卤虫>轮虫>糠虾;(4)研究表明胚胎发育蜕皮至大眼幼体期间前期主要动用胎源性能量为主,后期以脂肪为主要能量,脂肪的消耗伴随着氧化分解,为此类胡萝卜素作为重要的抗氧化剂及抗胁迫的重要色素也参与其中,且多在蚤状幼体Ⅱ期或Ⅲ期通路被激活逐渐消耗后趋于稳定,为此在亲本培育阶段注重营养强化以保持胚胎阶段充足的胎源性能量储存及胚胎孵化后阶段性的补充外源性能量及类胡萝卜素对于提高孵化成功率及后期发育成仔蟹应对复杂环境胁迫有着重要意义。2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一龄同一时期不同形态型幼蟹体内类胡萝卜素及脂肪酸含量的变化2018年1月16日于上海市崇明采集同一时期不同形态体重分别为(0.30±0.01)g、(1.28±0.13)g、(2.28±0.19)g、(5.04±0.08)g、(8.05±0.11)g、(18.88±0.15)g的六组中华绒螯蟹一龄幼蟹,分别记为A、B、C、D、E、F组,采用凯氏定氮法、Folch氯仿甲醇法、高效气相色谱法、液相二级质谱法分别测定样品中粗蛋白、总脂、脂肪酸和4种类胡萝卜素(虾青素、角黄素、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旨在探究同一时期中华绒螯蟹一龄造成形态各异的原因,以及不同形态型质量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1)肝胰腺指数E>D>C>F>B>A,肝胰腺指数整体随着形态的增大而升高,E、F组之间需做更多梯度实验验证不同形态型肝胰腺指数变化规律;(2)不同形态型头胸甲中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肝胰腺中蛋白质D、E组含量无显著差异与F组有显著差异(P<0.05),肝胰腺总脂含量F>D>E>B>C>A,整体呈上升趋势,形态越大总脂含量越高,AE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3)随着形态型的不断增大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降低,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整体无显著变化,其中SFA中的C16:0、C18:0,PUFA中的C18:3n3、C20:5n3可能作为体型增大的主要的能量脂肪酸被消耗,随着形态的增大含量显著降低(P<0.05),MUFA中的C18:1n9、C18:1n7可能作为后期功能脂肪酸被储存,含量显著升高(P<0.05);(4)六组不同形态型头胸甲和肝胰腺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呈现不同变化,头胸甲中虾青素呈上升趋势,角黄素和叶黄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肝胰腺中虾青素和β-胡萝卜素呈下降趋势,角黄素含量随形态的增大可能肝胰腺的增大提升了角黄素蓄积能力有显著升高(P<0.05);(5)综上,为提高成蟹养殖效益,作者认为选择与E组形态相近的中华绒螯蟹一龄幼蟹作为蟹种较为恰当。3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一龄幼蟹越冬前后4种类胡萝卜素含量及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在2016年12月5日和2017年3月1日分别取样,采用高效气相色谱法、液相二级质谱法分别测定样品脂肪酸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本文对比分析了上海市崇明地区养殖中华绒螯蟹一龄幼蟹在越冬前后身体(内)脂肪酸和4种类胡萝卜素(虾青素、角黄素、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旨在探究一龄幼蟹越冬期间是否短暂摄食,以及通过肝胰腺颜色来判断蟹种质量的方法是否可靠的问题。在本研究条件下,结果表明:(1)一龄幼蟹脂肪酸组分中,肝胰腺中的饱和脂肪酸(SFA)C20: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C18:1n9作为主要能量脂肪酸被动用,其含量越冬后显著下降(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中的C18:3n3、C22:6n3越冬后含量显著升高(P<0.05);(2)头胸甲的饱和脂肪酸(SFA)C16:0、C18: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中的C18:1n7作为主要能量脂肪酸被动用,越冬后含量下降显著(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C18:2n6、C20:3n6越冬后含量显著升高(P<0.05);(3)越冬后,头胸甲中4种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其中,血淋巴中虾青素、叶黄素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β-胡萝卜素含量极显著下降(P<0.05)。肝胰腺中虾青素与叶黄素、β-胡萝卜素变化趋势与血淋巴的一致,角黄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4)越冬期间气温、水温的短暂升高可能使一龄幼蟹短暂摄食;(5)越冬前后,肝胰腺颜色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色素组成以及上述4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造成的,越冬后根据肝胰腺颜色来判断蟹种质量的方法值得斟酌,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