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情与婚姻,是个永恒的人生话题。中国古代传统的爱情观体现为“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对婚姻的诠释为“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马克思认为爱情和婚姻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中国自上古西周年代至近现代,婚恋观历经了自由-箍束-解放的过程,也印证了马克思对爱情和婚姻社会本质属性的论述。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风俗习惯、文化观念的演变。而几乎每一次社会变革,都将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得到体现。大学生作为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人,是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婚恋观不仅折射出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也预示着中国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影响着中国未来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
随着教育部2005年重新修订了《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原规定中不允许大学生结婚的条款。大学生的婚恋由禁止演变为结婚、生育受到法律保护,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
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设定了大学生的恋爱观、婚姻观和性观念三因素结构,全文行文以三因素结构模型为研究脉络。文章篇章结构包括绪论部分、正文部分及结语部分。绪论部分,文章介绍了选题的意义及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正文部分包含四章:第一章为婚恋观概述,论述了婚恋观的概念和内涵,阐述了婚恋观的理论源起,以《婚姻法》、“高校管理制度”和“人们婚恋思想观念”的历史演变为视角,分析了婚恋观的影响因素;第二章为建国以来大学生婚恋观的历史演变,梳理了50、60、70、80、90年代和新世纪初大学生的婚恋观及其历史演变;第三章为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文章重点以三峡大学为例,发放调查问卷,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婚姻观和性观念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误区,并分析了大学生婚恋观误区形成的原因;第四章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有效实现的途径,结合大学生婚恋观的历史演变,针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误区,提出积极拓展心理教育、着力推进道德教育、深入开展法制教育等教育对策,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和谐的婚恋观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以大学生婚恋观为核心内容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教育功能的有效实现,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价值观,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其高尚的品质和德行,促进高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