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狼图腾》是由学者姜戎据其亲身经历所写的一本风靡中国的畅销小说,自2004年出版以来便获得了广泛的关注。2008年该书由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教授译为英文,然而,其译本自出版以来还未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对于《狼图腾》这样“一部深切关注人类土地家园的,以灵魂回应灵魂之书”(雷达,2005:4),无论是其中文版还是英文版都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本文以后殖民翻译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辅以接受美学和当代西方文化翻译理论来探讨葛浩文教授翻译的《狼图腾》变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原因。本文中变异主要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对原文进行的删改以及文化过滤、文化误读等现象。文章首先讨论原文中主要动物形象狼形象的变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制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对狼形象的理解,受制于赞助人即出版商以及潜在读者影响,对原文进行删减,从而改变狼的形象。这种删减现象一体现了西方主流诗学对东方文学的边缘化倾向(李志奇, 2009, 52),二体现了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东西方权力关系差异。其次,词汇作为一个基本要素在文本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于是本文又对翻译中词汇的增删、误译等进行了讨论。经过讨论发现,由于语言,文化和思想的差异,译者对原文基本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导致原文文化意象的失落和变形,从而导致了原文在翻译过程中发生变异。这种变异一是使原文中特有的原语言文化现象消失,但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即它使得译文读者可以在异语文化中寻找到自己文化里的蛛丝马迹。最后,本文从叙事学文体变化的角度讨论了翻译过程中叙事话语的变异。通过以上讨论,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已经成为了一个东西方不同文化碰撞、协商和争斗的场所,而这种争斗的必然结果是翻译过程中文本的变异。通过讨论,本文希望能在以下方面做出一定贡献:一、希望通过对翻译变异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翻译活动的规律,并在前人对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相互关系做进一步研究;二,希望本文是对文学翻译研究中以文本为研究中心的极大丰富;三、希望本文能为当代中国文学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如何恰当的传播到西方提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