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夜磨牙和偏侧咀嚼患者及无症状志愿者的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进行髁状突大小、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位置的定量测量,以探讨夜磨牙和偏侧咀嚼对TMJ形态学的影响,为临床研究偏侧咀嚼和夜磨牙患者颞下颌关节的骨性结构的改变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就诊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主诉有夜磨牙和偏侧咀嚼症状的患者各30例作为试验组,对照组选取无夜磨牙症和偏侧咀嚼习惯同时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史的30例健康成年人,于放射科行CBCT检查,同时通过Invivo5(CBCT第三方软件)进行图像的三维重建。在髁状突横截面最大的层面(轴位)分别对半径值、髁状突前后径、髁状突内外径、髁状突水平角进行测量;在所选定的矢状位影像中对关节结节斜度、关节窝深度、关节间隙、髁状突宽度进行测量;在所选定的冠状位影像中测得髁状突受力角、髁状突垂直角。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所得数据均用x±s表示,检验水准α=0.05,其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颞下颌关节CBCT影像90例,其中对照组、夜磨牙组、偏侧咀嚼组各30例。1、对照组双侧TMJ各测量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夜磨牙组双侧TMJ各测量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偏侧咀嚼组习惯侧与非习惯侧比较(1)上间隙:习惯侧小于非习惯侧(P<0.05);(2)髁状突宽度:习惯侧高于非习惯侧(P<0.05),其余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夜磨牙组与对照组比较(1)前后径、内外径和髁状突宽度:夜磨牙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关节窝深度、前间隙和受力角夜磨牙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其余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偏侧咀嚼组习惯侧TMJ与对照组双侧TMJ比较(1)前后径、内外径、上间隙、髁状突宽度:偏侧咀嚼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受力角:偏侧咀嚼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其余测量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照组双侧TMJ髁状突大小、形态以及髁状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关系基本对称。2、夜磨牙组双侧TMJ结构基本对称,夜磨牙患者髁状突在关节窝位置无明显改变,髁状突前斜面以及髁状突颈部可能发生吸收性改建,髁状突有变小的趋势。3、偏侧咀嚼组非习惯侧较习惯侧髁状突磨平变短,而习惯侧较对照组相比髁状突整体变小,髁状突整体上移位。4、TMJ在受到异常负荷后髁状突会出现磨平、短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