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威尔逊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以后,学者们转而强调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之间的相同点,认为行政管理更相近于企业管理而非政治学,认为公务员与企业的一般雇员拥有相同的特质,因此,企业管理中的管理原则和技巧应该非常适用于行政管理。譬如,在私人部门中非常普遍的金钱激励体系,如果应用到公共组织中,能带来市场化的效率,改善整个组织的运行效果。
然而,公共部门本质上是非赢利机构,本来就没有太多薪酬与奖金,而且是否能清晰有效地进行个人绩效评估以确定收入也存在争论。同时,组织内部不乏为工作献身的、而其收入却相对较低的员工。凡此种种仅求奉献无甚回报的行径,理性选择理论的学者们如何解释?这种情况下,理性选择理论很可能失效。
个别学者于是提出了“公共服务动机”理论,即“一个人对一些主要或者仅仅根植于公共机构和组织中的动作作出反应的倾向”,公务员并非将个人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反而更看重精神上的追求,他们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帮助别人或者为社会多做贡献,他们对利他主义的追求高于金钱上的奖赏,从而区别于企业员工。
而本文主要针对广州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进行实证研究。
在研究步骤上,首先对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与内容进行界定,并回顾了该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尤其在理论上分析了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
其次,初步构建了公共服务动机的“前因后果”变量模型。样本收集采取随机抽取和个人匿名填写的方式,并被告知数据只限于学术研究的运用。问卷发放和回收过程不影响公务员的正常上班时间。问卷发放机构分别为:广州市、区的文化部门、农业部门、民政部门、教育部门、人事部门、工商部门、质监部门和地税部门,共8个部门。电子问卷发放数为576份,回收卷数为445份,有效回收问卷数为427份,其中18份回收的问卷无效,因为受访者在部分题目没有做出明确回答造成数据缺失。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4.1%,达到统计学中问卷有效回收率的要求。数据分析过程运用了协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等。最终得出结论——即公共服务动机与“后果变量”(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高度相关,并存在强烈的因果关系;“前因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工资等)与公共服务动机的相关性和因果性各有不同。
最后,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揭示了公共服务动机理论对相关理论的启示,尝试提出提高广州市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建议。也为公共服务动机的后续研究提供了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