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某省2006-2010年梅毒和淋病的流行特征,并用灰色预测模型对该省2011-2015年梅毒和淋病的发病率进行趋势预测,同时提出控制梅毒和淋病的措施和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治规划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统计学法等分析某省2006~2010年梅毒和淋病的流行特征,运用Excel2007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运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2006-2010年某省梅毒和淋病的网络上数据,运用灰色系统GM(1,1)预测模型对该省未来五年的梅毒和淋病发病率进行趋势预测。研究结果2006-2010年该省梅毒的报告发病总人数为26910例,年均发病率为15.66/10万。梅毒报告发病人数由2006年3430例上升到2010年的7464例,报告发病率由10.16/10万上升至21.04/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梅毒报告发病数男女性别比例各年分别为1.12:1、1.06:1、1.01:1、1.04:1、1.02:1,男女发病比例趋于均衡。男性发病数13738例,发病率从2006年的10.5/10万上升到2010年的20.58/10万,年均发病率为15.60/10万;女性发病数为13172例,发病率从2006年的9.81/10万上升到2010年的21.20/10万,年均发病率为15.73/10万。发病例数在前三位的职业分别是农民、家务及待业、工人,发病例数分别为9315例、3615例、3479例,各自占发病总例数的34.62%、13.43%、12.93%。梅毒的高发年龄段为30~59岁,占报告总发病人数的47.28%;60岁以上年龄段也占很大比例,占报告总发病人数的34.91%;0-14岁占报告总发病人数的2.11%。2006-2010年该省淋病的报告发病总人数为7981例,年均发病率为4.61/10万。淋病报告发病人数由2006年2133例下降到2010年的1187例,报告发病率由2006年的6.32/10万下降为2010年的3.32/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淋病报告发病数男女性别比例各年分别为2.79:1、3.04:1、3.36:1、3.95:1、3.71:1,男性发病数为6047例,男性发病率从2006年的9.10/10万下降到5.09/10万,年均发病率为6.87/10万;女性发病数为1871例,发病率从2006年的3.41/10万下降到2010年的1.5班0万,年均发病率为2.23/10万。发病例数在前三位的职业分别是农民、工人、其它,发病例数分别为2422例、1243例、896例,各占发病总例数的30.59%、15.70%、11.32%。2006~2010年该省淋病发病主要集中在15-44岁,发病人数为6017例,占报告总发病人数的75.68%;45~59岁年龄段占一定的比例,占报告总发病人数的14.89%;发病人数较少的75岁以上年龄段,发病数为70例,占报告总发病人数的0.88%。利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2011-2015年该省梅毒的发病率分别24.56/10万,28.66/10万,33.44/10万,39.02/10万,45.53/10万,模型的回代拟合精度指标后验差比值C为0.0420,小误差概率P为1,,拟合精度等级达到最好级别。模型预测2011-2015年该省淋病的发病率2.51/10万,2.07/10万,1.70/10万,1.40/10万,1.15/10万,模型的回代拟合精度指标后验差比值C为0.2034,小误差概率P为1,拟合精度等级达到最好级别。研究结论2006-2010年该省梅毒的发病率迅速增长,流行形势严峻,应当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遏制梅毒的进一步流行;淋病发病率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发病形势依然不容忽视。经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该省未来五年梅毒的发病率将持续上升,相关部门应加强健康教育,治疗管理等综合干预防治措施控制梅毒的发病;未来五年淋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各种感染危险因素依然存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控制疾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