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尤其是电脑、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语言不再是唯一的表意资源。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日益多模态化,即除语言外还采用诸如图像、手势等多种符号模式。传统的语篇分析只注重语言,已不能全面解释意义生成和交际,而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的多模态语篇分析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多模态语篇指“除文本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复合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李占子2003)。国内外学者对多模态语篇的研究大多局限于静态语篇,如平面广告、课本等,而动态语篇如电影等涉及较少。另一方面,Kress等人将Halliday提出的语言纯理功能思想延伸到视觉模态,认为任何社会符号都具有三种功能。其中概念和语篇功能已被大量研究,而人际功能直到最近几年才受到应得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对讲课竞赛中的课堂教学这一动态语篇,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分析教师在教学中所表达的人际意义。 本文对2008年兰州理工大学讲课竞赛中获二等奖的一大学英语教师的竞赛视频进行个案分析,节选其中约200秒的课堂教学视频作为研究语料,并对其进行转写。此课堂教学包括听觉模态即教师的口语,及视觉模态包括手势、面部表情等8种非言语符号模式。在听觉模态方面,本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从语气和情态两个角度分析该教师如何通过口语表达人际意义,建立社会关系;在视觉模态方面,本文以Sigrid Norris的多模态互动分析为理论框架,分析该教师如何通过这8种非言语符号模式表达人际意义。 研究发现该教师通过口语模式在教学中充当组织者、信息提供者、协商者、监督者及助手,并尽力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该教师在不同时间出于不同目的利用多种非言语符号模式促进其教学。在此课堂教学中,语言为主要模式,但其他符号模式同样对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作为一个尝试性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说明了用这两种理论框架共同对课堂教学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