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4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羯羊为试验动物,采用体外培养试验研究碳水化合物结构,即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结构性碳水化合物(SC)比例为0.46、0.75、1.28、2.26、7.87,对瘤胃液体外发酵特性和主要内环境指标的影响;通过4×4拉丁方动物试验,研究了饲喂羊草和配合精料组成的4种等氮但不同NSC/SC(NSC/SC分别为0.63、1.03、1.65、2.74)日粮对山羊瘤胃发酵、氮代谢及主要菌群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NSC/SC比例底物引起培养液发酵参数的变化。pH值随着NSC/SC比例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至培养结束时,各处理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各VFA和TVFA浓度均随NSC/SC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但随着NSC/SC比值的增加,乙酸所占比例和乙丙比逐渐降低,丙酸和丁酸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从0.46到7.87组变化趋势都达到了极显著(P<0.01)水平。2.不同NSC/SC比例底物引起培养液内环境指标的变化。随着底物中NSC水平的提高,原虫和细菌蛋白产量先上升后下降,在NSC/SC为1.28时微生物蛋白产量达最大值,与其它各组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原虫与细菌真蛋白的比例(P/B)随NSC的比例增加而下降,至培养结束时,各组P/B差异均显著(P<0.05);随着NSC比例的升高,培养液中的可溶性蛋白、氨、肽和游离氨基酸氮含量逐渐下降;从时间点均值看,从0.46到7.87组,可溶性蛋白、氨和肽含量下降趋势显著(P<0.05),而游离氨基酸氮下降趋势不明显(P>0.05)。3.饲喂山羊等氮但不同NSC/SC比例的日粮,对瘤胃发酵影响明显。随着日粮中NSC水平的提高,瘤胃pH值下降趋势显著(P<0.05);乙酸、丙酸和TVFA摩尔浓度随日粮NSC水平的提高而上升,但乙酸所占比例和乙丙比逐渐下降,丙酸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丁酸摩尔浓度和百分比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在NSC/SC为1.65时达最大值。随着日粮中NSC水平的提高,原虫、细菌蛋白和总微生物蛋白产量均先上升后下降,分别在NSC/SC为1.03、1.65和1.65时达最大值;原虫蛋白和细菌蛋白比值随NSC/SC增大先降后升,在NSC/SC为1.65时达最小值。4.饲喂山羊等氮但不同NSC/SC比例的日粮,引起瘤胃氮代谢的变化。随着日粮中NSC水平的提高,瘤胃液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下降,但除高SC的0.63组和高NSC的2.74组差异显著(P<0.05)外,其余各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日粮中NSC水平的提高,瘤胃液氨氮和尿素氮浓度先升高后降低,在NSC/SC为1.65时达到高峰,显著(P<0.05)高于0.63组;瘤胃液的肽和游离氨基酸氮的含量均逐渐上升,且除NSC/SC为1.03和1.65的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余各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在NSC/SC为1.03和1.65时,瘤胃总代谢氮和有机形式代谢氮含量均较高,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P<0.05)高于0.63和2.74组;瘤胃有机形式氮所占比率随NSC/SC升高而降低,但除0.63与1.65和2.74组间差异显著(P<0.05)外,其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5.不同NSC/SC比例的日粮对山羊瘤胃细菌种群数量产生了影响。随日粮中NSC比例的增加,栖瘤胃普雷沃氏菌、嗜淀粉瘤胃杆菌和链球菌的数量不断增加,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和白色瘤胃球菌的数量逐渐减少,而黄色瘤胃球菌和溶纤丁酸弧菌的数量先增后减,分别在NSC/SC比例为1.03和1.65时达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