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网络对知识流动、合作创新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明确影响知识网络结构演化的因素,对于促进区域间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产业和纳米产业均属于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随着研究的深入,它们对合作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国家对这两个产业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对生物科技和纳米科技知识网络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文以国际ISI数据库中2000-2010年我国学者发表于生物科技和纳米科技领域的合著论文为数据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结合社会学和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从网络拓扑结构、空间结构、网络关联性、重要节点等方面研究了知识网络结构的演变规律特征。为了深入探讨多维邻近性在知识网络结构演化中的作用,分别从单一邻近性作用、地理邻近性作用界限以及多元矩阵回归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最终发现了地理邻近性起作用的空间界限,同时也揭示了多维邻近性在知识网络结构演化中的作用大小及相互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我国知识网络结构的空间差异性在逐渐缩小。在本文研究的早期阶段,知识网络结构的空间差异性很明显,合作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在后期阶段,较多的西部城市参与到知识网络中,同其他城市的合作强度也在加强。在分析枢纽型节点时发现了几个中间中心性较强的节点,它们几乎均位于西部,这些节点在缩小空间差异中起到关键作用,会促进知识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第二,生物科技知识网络和纳米科技知识网络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生物科技知识网络处于快速增长期,纳米科技知识网络处于成熟发展期。前者的网络线数和规模增长更迅速,但存在一定的问题:网络联系的紧密度不够,网络度分布不均,网络的稳健性对高连接度节点的依赖性更大。后者的度分布相对均匀,网络的密度普遍大于前者,平均路径小于前者,小世界性更强。 第三,我国知识网络层次结构不明显。通过对网络度度相关性、集聚系数-度相关性以及网络空间结构的分析可知,知识网络的顶层结构已经形成,虽然也形成了一定的区域次级中心,但网络中新形成的节点仍倾向于同最高级节点连接,忽略了区域次级中心,导致网络的次级层次结构不能获得很好的发展。 第四,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地理邻近性作用不同。本文通过构建期望值矩阵和Spss分类回归验证分析发现,地理邻近性作用的“界限”并非一成不变,生物科技中该“界限”大概为700-800km,而纳米科技中该“界限”逐渐上升,由300km升至400km进而增至600km。在“界限”范围内地理邻近性对科学合作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界限”范围外作用并不显著。 第五,各维度邻近性对知识网络结构演化起到不同作用。本文的研究表明:地理邻近性在演化中所起作用较小且不断下降,而社会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的作用较大,其中组织邻近性作用最大且不断上升。同时,地理因子在认知邻近性和科学合作之间起到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当地理距离较远时,节点会选择同自己认知邻近的节点合作以弥补地理邻近性的缺失。所以,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决策时,不仅应考虑到制定促进“地理邻近”的措施,更应该重视促进科研单位间“组织、社会邻近”的措施,要积极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寻求合作伙伴,提高科学合作成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