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多轮系、过约束的结构特征和小曲率多弯道的轨道线路特征,造成车辆走行轮轮胎不均匀磨磨损严重,其不仅带来了诸多安全、经济、环境等问题,还将阻碍跨座式单轨交通在全世界的进一步推广。本文从车辆结构参数、轮胎结构参数、轨道梁走行踏面构型等方面探讨走行轮轮胎不均匀磨损的机理,并找寻相应的控制方法。建立了考虑走行轮轮胎径向与侧向特性的15自由度跨座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对比验证。为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多轮系、过约束的结构特征和小曲率多弯道的轨道线路特征,造成车辆走行轮轮胎不均匀磨磨损严重,其不仅带来了诸多安全、经济、环境等问题,还将阻碍跨座式单轨交通在全世界的进一步推广。本文从车辆结构参数、轮胎结构参数、轨道梁走行踏面构型等方面探讨走行轮轮胎不均匀磨损的机理,并找寻相应的控制方法。建立了考虑走行轮轮胎径向与侧向特性的15自由度跨座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对比验证。为充分考虑跨座式单轨车辆的运行工况,根据摩擦及磨损试验对Persson摩擦模型和Grosch磨损模型进行了修正与参数拟合,修正的摩擦及磨损模型充分考虑了滑移速度、接触压力、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利用修正的摩擦模型,建立了走行轮轮胎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并利用车辆动力学模型输出的边界条件分析了其在小弯道运行工况时的接地压力、纵向剪切应力、侧向剪切应力、纵向滑移速度与侧向滑移速度;建立了走行轮轮胎磨损及不均匀磨损的评价指标,计算了走行轮各轮胎内、外侧胎肩及胎冠处的磨损量及磨损量偏度值,再现了走行轮轮胎的不均匀磨损现象。通过探索走行轮轮胎侧偏角、侧倾角及其组合对走行轮轮胎磨损与不均匀磨损的影响,建立了走行轮轮胎磨损及不均匀磨损的间接评价指标。探索了车辆使用因素(车速、载荷、轨道梁超高角)对走行轮各轮胎磨损的影响,提出适当降低车速、减小轨道梁超高角与适当提高载荷有利于减轻走行轮各轮胎不均匀磨损现象。研究了车辆结构参数中的二系悬挂参数和一系悬挂参数对走行轮各轮胎磨损及不均匀磨损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系悬挂横向刚度、二系悬挂垂向刚度、走行轮轮胎径向刚度、走行轮轮胎侧向刚度、水平轮轮胎径向刚度、水平轮轮胎侧向刚度对走行轮各轮胎不均匀磨损的影响较大,且选取合适的参数值能一定程度减轻走行轮各轮胎不均匀磨损。其中优选前转向架(以前转向架为例)中前、后排走行轮轮胎侧偏角分别为0.5°、0.3°、-0.4°、-0.2°,而优选后转向架中前、后走行轮轮胎侧偏角为0.2°、0.2°、-0.2°、-0.2°。分析了跨座式单轨运行过程中走行轮轮胎的激励源,并初步判断由水平轮传至走行轮的侧向激励可能会激发其侧向低阶模态,导致不均匀磨损。由此,建立了走行轮轮胎有限元模型并分别采用自由模态试验、单胎约束模态试验和双胎并装约束模态试验进行了验证。计算了走行轮轮胎自由模态、单胎约束模态和双胎并装约束模态,发现了走行轮轮胎侧向一阶模态频率随约束条件的增加而不断减小,由此其侧向一阶模态被激发的概率大大提高。为更真实地反映走行轮轮胎运行过程中的模态特性,所建走行轮轮胎有限元模型考虑了其滚动效应,并根据行波理论计算了其侧向一阶工作模态。分析了速度、载荷、胎压、侧偏角对走行轮轮胎侧向一阶工作模态前、后行波频率的影响,并研究了前、后行波频率差与走行轮轮胎磨损量偏度值的关联关系,提出可采用前、后行波频率差作为走行轮轮胎不均匀磨损的评价指标。据此,分析了走行轮轮胎带束层钢丝帘线排布角度和弹性模量对前、后行波频率差的影响,并对带束层钢丝帘线角度和弹性模量进行了优化。通过本文研究还可知,适当提高走行轮轮胎径向刚度,适度降低走行轮轮胎侧向刚度,有利于减缓走行轮轮胎不均匀磨损现象。分别研究了斜平面构型、凹函数构型和凸函数构型走行踏面对走行轮各轮胎磨损与不均匀磨损的影响。引入了“虚拟外倾角”概念,对斜平面构型进行了优化,但由于轮胎载荷二次分配等原因,优化后的斜平面构型仅对内侧轮胎具有较好的效果,对外侧轮胎甚至起到了反向作用。由此,研究了曲面构型对内、外侧轮胎磨损与不均匀磨损的影响,并提出采用幂函数分别构造了凹函数构型走行踏面和凸函数构型走行踏面。分别优化了凹、凸函数构型走行踏面的相关参数,优化结果表明,凸函数构型走行踏面能显著改善外侧轮胎磨损与不均匀磨损,而凹函数构型走行踏面能显著改善内侧轮胎磨损与不均匀磨损。由此,提出了采用复合函数构型走行踏面,即内侧轮胎处走行踏面截面为凹函数而外侧轮胎走行踏面截面为凸函数,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斜平面构型走行踏面,内侧轮胎磨损量偏度值下降8.9%,外侧轮胎磨损量偏度值下降5.5%,磨损总量下降0.2%。为进一步控制走行轮轮胎不均匀磨损程度,根据前述研究重构了走行轮轮胎模型与走行踏面构型,进而修正了跨座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基于此,分析了使用因素对走行轮各轮胎磨损与不均匀磨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减小车辆过弯速度、适当增加车辆载荷有利于改善走行轮各轮胎磨损与不均匀磨损状态。论文还重点研究了二系悬挂垂向刚度、二系悬挂纵向刚度、二系悬挂横向刚度、水平轮轮胎横向刚度、水平轮轮胎垂向刚度以及水平轮轮胎预紧力对走行轮各轮胎磨损与不均匀磨损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优选,其中前排走行轮轮胎侧偏角幅值进一步下降25%,后排走行轮轮胎侧偏角幅值进一步下降50%,不均匀磨损程度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SSRP1在胃癌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的分析目的:检测胃癌及癌旁临床标本以及胃癌细胞系、正常胃黏膜细胞系中SSRP1的表达情况,并探究SSRP1的表达与临床和病理的相关性。方法:1、从NCBI的GEO dataset数据库中搜索并下载公共数据集(数据集需包含胃癌和癌旁的mRNA基因表达水平),分析SSRP1的mRNA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在我院病理科收集胃癌患者
肝再生是肝组织丢失或损伤后的组织生长过程,是一种代偿性增生而非真正的再生,主要依赖于肝细胞的增殖。由于许多肝病的治疗策略如肝肿瘤切除和肝移植等均依赖于肝脏的再生能力,因此对于肝再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IL-6和HGF等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构成复杂的网络参与肝细胞周期的调控以确保肝再生的顺利进行。最近的研究表明miRNA在肝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如miR-21和miR-221。虽然各种细胞因子
锂离子电池作为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移动电子设备的能量来源,已经逐渐难以满足人们对高比能量电池的需求。在众多新型电池体系中,锂硫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的嵌入脱出机理使得锂离子只能进入到正负极材料的固定位置,这一机理大大限制了其能量密度。在锂硫电池中,正极硫的转化反应机理和金属锂负极的剥离沉积机理使得正负极材料分别具有高达1675和3860m A h g-1的理论比容量
当前我国乡村住房统一建设中普遍存在村民参与不够、工业化程度不高、设计均质而单调等“重复性”问题,而传统乡村住房自发建设中由村民主导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布局灵活多变等“差异性”特点却十分普遍。针对以上“重复性与差异性”矛盾,构建了一套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系统。该系统兼顾了乡土文化、居住需求、供给生产,耦合了乡村住区规划布局生成设计规则与乡村住宅个性定制生成设计规则,为“体小、量大、异质、低价”
磁纳米热疗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并受到广泛关注的一项肿瘤热疗技术。该技术主要利用磁纳米粒子(MNPs)在交变磁场作用下通过不同机制产热,从而实现对肿瘤组织内癌细胞进行局部加热并最终使其凋亡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尽管肿瘤磁纳米热疗技术具有副作用小以及治疗深度高等显著的优点,但也仍然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在研究了磁纳米热疗分析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磁热疗多物理场耦合方法和磁热疗关键影响因素
天然竹纤维具有可生物降解、可再生、密度小、强度高等特点,其增强的新型树脂基摩擦材料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然而,天然竹纤维与树脂间界面粘结性差,且竹纤维耐热性不佳,限制了其在高性能树脂基摩擦材料中的应用。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铜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寻求摩擦材料中铜的替代材料成为开发无铜摩擦材料的关键。本论文采用稀土氯化镧溶液(LCS)改性竹纤维,改善其与树脂基体间界面粘结性能,同时提高其耐热性,从而有效
如何从不同植物原料中有效提取多酚类物质并保持或提高其生物活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在该领域采用的一些提取技术均已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然而有关这些提取技术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多酚类物质的产率、萃取动力学和生物活性的影响,还需深入研究。苦荞麦在中国和整个亚洲已有几个世纪的食用历史,其营养和药用价值一直受到高度评价。基于苦荞麦的生物活性与其多酚含量密切相关,为获得具有高生物活性的苦荞麦游离和结合多酚,本文
稻麦联合收获机主要由割台、脱粒、清选和集粮等系统组成,作业过程中要在满足籽粒夹带损失、破碎和含杂率等各项作业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作业效率。稻麦联合收获机脱粒装置作业参数对作业性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脱粒装置作业参数和各性能指标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作业参数调节效果在各性能参数上的体现往往是矛盾的。在线控制脱粒装置作业参数,高效、均衡地优化机器作业性能,成为稻麦联合收获机智能化研究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电动汽车在城市工况下进行制动的过程中,车辆的驱动能量约有三分之一被消耗。制动能量回收作为电动汽车节省能耗的一种关键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而驾驶员的驾驶风格对制动能量回收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以纯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以实现车辆能耗经济性与驾驶体验的提升为目标,在保证制动安全前提的基础上进行了基于驾驶风格的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管理优化的研究。选择前向建模法构建了由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主减速
锂硫(Li-S)电池因其高比能量密度和低成本,被认为是下一代储能电池强有力竞争者。本论文针对锂硫(Li-S)电池电化学循环过程中多硫化物(Li2Sx,4≤x≤8)易溶解穿梭和S正极导电性能差等问题,探索了功能插层及正极材料组成及结构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采用静电纺丝-热处理技术分别制备了Ni/C和Al2O3/C复合纳米纤维布作为Li-S电池正极和隔膜间的功能性插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