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是出口梗阻型便秘常见因素之一,保守治疗疗效欠佳,长期服用泻药又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其治疗以手术为主,而手术方式多采用切除部分耻骨直肠肌,由于术中切断耻骨直肠肌的多少无法界定,以致影响了手术效果,疗效差异较大,术后复发率高,并不同程度地带来一些并发症、后遗症。目前,中医外治法-挂线法配合定期扩肛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疗效,越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技术操作尚不十分规范。因此,从传统挂线疗法着手,探讨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并规范挂线及定期扩肛疗法的操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与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相比较,评价耻骨直肠肌挂线配合术后定期扩肛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确认挂线并配合定期扩肛法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中西结合手术方式,为此法提供科学的临床及理论依据,规范其操作。并提示定期扩肛是巩固远期疗效的保障,是防止术后复发不可少的环节。探讨耻骨直肠肌挂线的多少,挂线的松紧度等,要既达到治疗效果,又不能导致失禁。
方法:本研究共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耻骨直肠肌挂线配合术后定期扩肛组(治疗组)和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60例患者均行术前常规检查及准备,治疗组行耻骨直肠肌挂线,选择尾骨及肛门之间(相当于长强穴位置)切口,用橡皮筋强力挂断耻骨直肠肌全束的2/3,包括部分内括约肌,术后7天左右皮筋脱落,开始扩肛,每周1~2次,连续治疗至一月。对照组行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取尾骨下正中切口,分离耻骨直肠肌下缘,约为全肌束的1/2,并切除1.5~2cm,放置引流条,切口皮肤缝合,术后24~48小时拔出引流条,7~8天拆线。其它治疗均按常规处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观察两组患者排便困难情况、排便时间、有无排便不尽及腹痛腹胀、大便次数、粪便性质等主要症状变化,并进行量化评分,以评价两组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并检查耻骨直肠肌肥厚、痉挛缓解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1 综合疗效分析: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痊愈19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临床痊愈11例、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分析:治疗前治疗组排便困难、排便时间、下坠不尽感、其他次要症状及总计分依次为5.47±0.90、5.60±0.81、5.40±1.07、7.07±2.80、23.53±3.62:治疗后分别为0.40±0.97、0.53±1.17、1.13±1.46、1.50±1.36、3.57±4.23,经t检验治疗后各项计分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前对照组排便困难、排便时间、下坠不尽感、其他次要症状及总计分依次为5.33±0.96、5.80±0.61、5.00±1.14、5.93±2.49、22.07±3.84;治疗后分别为1.33±1.42、1.60±1.78、1.73±1.72、1.63±1.56、6.30±5.24,治疗后各项计分均明显降低,具有显著统计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总计分、排便困难计分、排便时间计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有显著统计意义(P<0.05,P<0.01)。3手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后无一例出现肛门失禁,术后治疗组出现疼痛4例、出血1例、水肿2例、尿潴留6例、感染0例;对照组出现疼痛12例、出血5例、水肿3例、尿潴留9例、感染2例。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远期疗效分析:三月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随访,并评分进行疗效评估,治疗组临床痊愈15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7例,两组之间经X<2>检验(P<0.05)。治疗组复查计分为4.40±5.19,对照组复查计分为8.47±6.27,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研究,耻骨直肠肌挂线及术后定期扩肛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疗效显著,明显优于耻骨直肠肌全束部分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少,避免了切除时易引起的肛门失禁及感染,手术安全性优于耻骨直肠肌切除;耻骨直肠肌挂线时挂断肌束的2/3,既能保证疗效,又不至于影响肛门功能;挂线及定期扩肛法远期疗效较好,能够有效的防止术后复发,强调了术后定期扩肛是巩固远期疗效的保障,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解决了便秘手术后复发率高的难题;挂线及定期扩肛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疗效满意,方法简单,安全性强,并能有效防止术后复发,是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理想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