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枣是陕北半干旱山区广泛栽植的特色经济林果之一。针对长期以来水分供求关系矛盾突出导致红枣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低下的现状,本研究采用滴灌方式进行非充分补灌,寻求滴灌方式下陕北半干旱山区山地红枣适宜的灌水量。于2018年在榆林佳县朱家坬镇千年枣园枣业合作社进行了枣园灌水试验,以油枣为研究对象,在对枣树耗水规律和不同生育期枣树灌水前后土壤水分变化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灌水处理下枣树生长形态指标、产量和品质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运用信息熵理论中的逼近理想解综合评价方法优选出了滴灌方式下山地红枣的最优灌水量。为陕北半干旱山区发展节水高效枣树灌溉提供科学依据。取得以下成果:(1)根据试验地安装的小型气象站测得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生育期枣树的耗水规律,结果发现:2018年当地山地红枣全生育期枣树潜在耗水量为335.82 mm,理论水分亏缺量为60.08 mm,其中开花坐果期亏水最为严重。综合分析了试验区枣树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生育期内灌水处理和对照处理土壤水分存在明显差异,枣树前期水分含量较低,灌水后波动较大。果实成熟期之后各处理土壤水分趋于平稳。垂直方向上表现出表层和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中层土壤水分含量较低的水分结构。(2)通过连续监测试验地枣树生长形态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灌水处理在新梢长度、枣吊长度以及枣树冠径大小上要高于对照处理,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灌水处理新梢长度较对照处理增长1.73%~6.48%,枣吊长度增长5.56%~16.59%,冠径大小增长5.28%~11.39%。证明了在陕北干旱时期补灌有利于促进枣树的生长,通过测定枣树产量后发现,灌水处理提高了枣树开花坐果数,果实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同时枣树果实裂果现象得到缓解。其中灌水处理较对照处理产量提升2.01%~19.26%,水分生产效率提升4.39%~13.22%,裂果率降低10.42%~14.24%。通过测定不同处理的物理和营养成分指标发现:灌水处理在果实体积、果实质量上大多要高于不灌水处理,但在营养成分指标方面影响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3)运用基于信息熵理论的逼近理想解方法,在综合考虑不同处理下灌水量、产量、品质等指标的条件下,建立了适用于陕北半干旱山区山地红枣综合效益的评价模型,优选了山地红枣综合效益最佳的滴灌灌水量。在2018年的气候条件下,试验区的枣树(4年生枣树,每亩约60棵),每棵枣树补灌200 L(相当于18 mm降水量)综合效益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