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手术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能够通过切除病灶抑制癌细胞的扩散,达到治疗效果。但是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指导临床规范手术治疗、制定标准围手术期医疗护理流程,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受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15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信息,包括一般资料(包含性别、年龄、肿瘤直径、BMI 指数、是否有腹部手术史、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术前是否放化疗)、术中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机[急诊和择期]、手术性质[根治手术和姑息手术]、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是否联合脏器切除、是否预防性造瘘、是否放置引流管、是否接受局部化疗、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是否需要术中输血、术中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等)、术后临床资料(包括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患者的病理分期情况,肿瘤的最大直径)。按照患者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术后临床资料方面的差异性,分析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过程中采用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涉及的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s)形式表示,对两组的数据比较结果采用χ2、t进行检验, 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比较分析初步确定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有意义的因素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若P≤0.05,表示相关性较强,是诱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1.本研究1542例患者中有278例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8.03%,其中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是诱发感染的主要病菌,检出率分别为32.01%(89/278)和20.14%(56/278);2.切口感染组患者在BMI指数水平、BMI指数≥25 Kg/m2患者的百分率一般资料指标方面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切口感染组患者在手术时间≥180min、切口长度≥20cm、急诊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时间≥48h、联合脏器切除、姑息手术、开腹手术、术中需要接受输血患者的百分比等术中一般资料方面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切口感染组患者在吻合口瘘、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患者百分比等术后临床资料方面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对结直肠癌手术切口感染的13个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BMI≥25Kg/m2、手术时间≥180min、切口长度≥20cm、急诊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时间≥48h、联合脏器切除、开腹手术方式、术后腹腔感染是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BMI≥25Kg/m2、手术时间≥180min、切口长度≥20cm、急诊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时间≥48h、联合脏器切除、结直肠癌开腹手术方式、术后腹腔感染是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会增加切口感染的发生风险。因此在结直肠癌患者行手术治疗时,要全面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应尽量采用腹腔镜手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手术方案,规范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切口长度,尽量避免联合脏器切除,对于存在切口感染发生风险的患者,应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方案,予以围手术期护理干预,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保证手术安全性,提升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