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梳理清末至“五四”中国小说语言变革的基本过程,重点考察小说语言演变与中国“现代小说”生成之间的关系。总体上说,论文主要分析“两个转变过程”及其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第一个过程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文言、白话小说并流是如何转换到白话小说一统天下的。二是从语言嬗变角度看旧白话小说如何转换成新白话小说,重点分析了清末至五四小说中关键词的变迁以及欧化语法对小说语言及形态变化的影响。在梳理这两个转变过程的同时,对目前争议颇多的现代文学起点问题作出新的分析,并探讨了小说语言嬗变对“现代小说”美学观念及实践所产生的影响。
结构安排上,第一、二、三章主要论述第一个过程。中国古代小说史中一直是文言、白话小说并存,并形成各自的美学形态。在清末白话文运动和“小说界革命”的双重影响下,小说语言备受关注,各种观点汇集交锋,于是有“白话小说正格”之说。但是,顺着“言文一致”的逻辑,用方言写小说自然是最佳选择,可是又无法解决通俗性和地域性的矛盾。所以兼具通俗性、艺术性的“文学语言”在晚清虽有人探讨,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之道。通过统计对比清末民初各大小说期刊发表的文言、白话小说数量,进一步认识清末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及局限。民初文言小说繁荣昌盛,骈体小说盛行成为小说史“奇观”。论文考察了文言小说语言上的继承与新变,并以徐枕亚《玉梨魂》为中心分析骈体小说语言在艺术上的探索及局限。鸳鸯蝴蝶派、黑幕派、某生体小说盛行构成了“五四的前夜”,“五四”文学革命由于具有不同于清末白话文运动的一些特点,所以取得空前的成功,白话小说成为正统,文言小说消退。这一过程是复杂的,是随着新文学刊物的普及,新文学小说影响慢慢扩大,旧派小说刊物也经历了艰难的转轨,它们的定位一方面吸纳了新文学的部分理念,另一方面在思想追求、小说美学、读者定位上站在新文学的对立面。文言小说直到30年代都还有少量出现,但已不构成对白话文学的挑战。通过这种考察,强化了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作用的认识,进而从小说语言变革这一微观角度支持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五四起点说”。
第四章论述第二个过程。主要论述“新白话”的生成与小说修辞方式的转变,重点考察清末至“五四”白话小说内部的嬗变。由于对白话小说美学理解的差异和对“小说”文体新的自觉,导致一种不同于晚清(或旧派)的五四新体白话小说的诞生,它在语体风格、修辞方式上都发生重大的改变。尤其是欧化白话对现代汉语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也是新旧白话转变最为醒目的现象。本文借助语言学界的研究,从关键词变迁考察五四小说关键思想的变迁,再采用例举法考察五四小说中欧化语法对小说修辞功能拓展的作用。
结语中对全文的论证进行总结,探讨小说语言变革的文学史意义。考察了五四一代作家对“现代小说”的理解,分析了小说语言变革与“现代小说”生成之间的关系。小说语言的外部转变(即国语的写作)是现代小说生成的基础;小说语言的内部转变(欧化词、日源词的增加及语法的欧化)拓展了小说的修辞功能,从而为现代小说美学的实践提供了强大的艺术支撑。“文-白”转换一方面迅速阻断了民国初年文人骚客病态的形式主义美学,屏蔽掉文言小说的各种病灶,也迫使五四小说家去锻造一种新的白话小说语言,寻找新的美学规范、艺术形式去实现小说的雅饬高洁、精炼传神,从而一种有别于传统白话小说美学的“现代小说”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