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模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氯通道蛋白-3(chloride channel protein-3,CLC-3)和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在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和正常大鼠晶状体中含量的变化,探讨CLC-3和AQP-1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为白内障病因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实验方法:(1)建立 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动物模型。(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LC-3mRNA和AQP-1mRNA在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含量的变化。
结果:(1)成功建立 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动物模型,并进行相应分期分组。(2)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LC-3mRNA结果:1)空白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半乳糖组晶状体中都有CLC-3mRNA的表达,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在球后注射期间晶状体内CLC-3mRNA的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2)第一次给药后的第3、7和14天时,实验组晶状体中CLC-3mRNA的表达含量逐渐增高,且均高于同期的对照组,第14天时达最高峰,14天后又开始下降,至21天时实验组CLC-3mRNA已低于同期对照组晶状体中CLC-3mRNA表达的含量。3)Ⅰ、Ⅱ和Ⅲ期晶状体中CLC-3mRNA的表达均高于透明晶状体,且三期晶状体中CLC-3mRNA的含量呈逐渐增多趋势,Ⅲ期晶状体中CLC-3mRNA的含量最高,Ⅳ期和Ⅴ期时其含量又低于正常晶状体水平。(3)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QP-1mRNA结果:1)空白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半乳糖组晶状体中都有AQP-1mRNA的表达,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在球后注射期间晶状体内AQP-1mRNA的表达含量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2)第一次给药后的第3天开始,半乳糖组晶状体中AQP-1mRNA的表达含量即开始下降,到30天时已降至极低水平。且均低于同期的对照组晶状体中AQP-1mRNA表达的含量。3)Ⅰ期晶状体AQP-1mRNA的含量已开始下降,随着白内障的发展,进一步呈下降趋势,到Ⅴ期时降至极低水平。
结论:1)CLC-3mRNA在早期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表达增加,提示CLC-3可能在白内障的早期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2)CLC-3mRNA 在晶状体囊泡初期时表达已开始增加,皮质性白内障时期时表达最多,而随着白内障的进一步发展,含量又开始下降。提示CLC-3可能参与了白内障的发生发展,尤其是皮质性白内障,为白内障的形成机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基础。3)AQP-1mRNA在早期D-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表达即降低,且随着白内障的进一步发生发展,到晶状体完全混浊时其含量已降至极低水平。提示AQP-1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4)半乳糖性白内障动物模型是一种比较成熟、已经得到公认的实验动物模型,本实验改良的D-半乳糖大鼠球后注射的造模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实用,显效快,且致死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造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