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煤表面吸氧能力演化及分子活性结构二次氧化特性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689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井存在煤自燃隐患的重点区域在于采空区,采空区漏风风流为遗煤自燃提供氧化气氛,煤氧接触后煤分子活性结构氧化放热,热量积聚导致煤温升高,受到采空区防灭火措施的影响,煤的氧化升温过程中断逐渐形成氧化煤。矿井采空区内部存在不同氧化程度的氧化煤,氧化煤再次接触到氧气后,氧化煤吸附氧气进行二次氧化反应的特性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更为复杂,严重威胁煤矿安全高效生产与氧化煤复燃火灾防治。因此,本文采用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了氧化煤吸氧能力演化及煤分子活性结构二次氧化反应特性的研究,揭示了氧化煤孔隙发育对表面吸氧能力演化作用机制、煤氧吸附后煤分子活性结构二次氧化反应特性及瓦斯参与煤分子活性结构氧化的作用机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基于煤孔隙结构液氮吸附测试技术与高温高压气体吸附分析技术,研究了氧化煤孔隙发育及其对煤表面吸氧能力的作用,揭示了氧化煤孔隙发育→更多吸附活性位点生成→表面吸氧能力增强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中孔和小孔孔容是煤孔隙体积的主要构成部分,微孔面积是煤孔隙面积的主要构成部分,氧化处理过程中煤的中孔大量破裂成微孔和小孔,其中微孔结构最为发育,导致氧化煤的比表面积快速发育增大,在煤表面产生更多的吸附活性位点,增强煤表面吸氧能力;2)煤的比表面积与最大氧气吸附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氧化程度促进煤孔隙发育幅度排序为XLT褐煤>PX肥煤>DP气煤,孔隙发育增强煤表面吸氧能力提升幅度排序为XLT褐煤>PX肥煤>DP气煤。基于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氧化煤吸附氧气进行二次氧化的自由基反应活性及官能团氧化反应特性,揭示了氧化程度对煤分子活性结构二次氧化反应特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氧化煤二次氧化的自由基反应是不稳定侧链与桥键结构断裂产生多种自由基、煤氧反应加剧生成种类单一化自由基、稳定共价键断裂再次产生多种自由基的过程;2)相较于原煤,氧化煤的自由基反应活性增强,XLT褐煤-120、DP气煤-80、PX肥煤-80二次氧化的自由基反应最为剧烈,更深氧化程度的煤,自由基氧化反应趋于缓和;3)低阶褐煤在初次氧化时自由基充分氧化进入较为稳定的阶段,二次氧化反应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够激发自由基链式反应及链传递,并迅速产生大量自由基,对于较高煤阶的DP气煤与PX肥煤,氧化程度没有显著改变激发自由基链式反应及链传递的温度。通过开展氧化煤分子活性基团二次氧化反应特性的研究,得出:1)相较于原煤,氧化煤的脂肪烃基氧化反应活性增强,促进-CH3氧化消耗和-CH2-生成反应,脂肪烃侧链断裂生成稳定脂肪链结构;2)-OH是主要的氧化消耗基团,与脂肪烃基的氢原子结合生成水,伴随着煤氧反应快速失水过程,-OH快速氧化消耗,-C=O是主要的消耗基团,-C-O-是主要的生成基团,-C-O-基团反应活性较低,煤氧反应需达到一定的温度后,才能快速生成-C-O-基团;3)低于煤-120的氧化程度促进-OH和-C=O二次氧化消耗反应更剧烈,而更深的氧化程度促使-OH和-C=O消耗反应放缓,氧化程度促进-C-O-二次氧化生成反应更加剧烈;4)三种煤在煤-80氧化程度处-OH二次氧化消耗反应最为剧烈,在煤-120氧化程度处-C=O二次氧化消耗反应最为剧烈,在煤-200氧化程度处-C-O-二次氧化生成反应最为剧烈。基于煤氧化升温实验系统与TG-DSC综合热分析技术,研究了煤二次氧化反应阶段性动力学特征及反应活化能,研究了煤二次氧化反应放热特征及放热效应,揭示了氧化程度对煤二次氧化动力学及放热效应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氧化煤的水分散失和气体脱附,缩短了煤二次氧化的蒸发及脱附阶段,氧化程度促进煤表面生成吸附活性位点的作用较强,煤二次氧化吸氧量稍高于氧化消耗量;2)氧化煤的水分已部分蒸发、部分赋存物质已脱附,需要更高的温度使煤中结合水蒸发,从而延迟了煤二次氧化吸热峰,在放热阶段煤氧剧烈反应活化能降低,促进煤二次氧化放热峰提前;3)氧化煤二次氧化分解/燃烧阶段放热量远高于吸氧增重阶段,是煤二次氧化的主要放热阶段,且放热量稍低于初次氧化过程。基于矿井漏风风流中含有易燃易爆瓦斯气体,研究了含瓦斯气氛中氧化煤二次氧化的煤分子活性结构演变,揭示了瓦斯参与煤分子活性结构氧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25%浓度甲烷较强地抑制煤二次氧化反应,更高浓度甲烷对这一过程的抑制作用减弱,甲烷占据了原本吸附氧气的煤表面空间,抑制了煤氧吸附及复合反应过程,氧化风流中甲烷浓度的增加导致氧气浓度的减少,使得与自由基反应的氧含量减少,导致煤二次氧化反应活性降低;2)脂肪烃侧链氧化而断裂,甲烷浓度的增加使得能够导致脂肪烃侧链断裂的氧分子减少,从而抑制脂肪烃基二次氧化消耗反应,-OH氧化消耗主要是与脂肪烃侧链的氢原子结合,甲烷抑制了脂肪烃侧链断裂,能够与-OH结合的氢原子减少,从而抑制-OH二次氧化消耗反应;3)甲烷浓度越高,对-C=O二次氧化消耗反应的抑制作用越强,低于15%浓度甲烷促使-C-O-生成反应较为剧烈,高于15%浓度甲烷促使-C-O-生成反应趋于缓和。该论文有图86幅,表17个,参考文献254篇。
其他文献
煤和岩体由于强度及变形特征差异较大,导致含层理巷道在高应力条件下表现出非连续大变形特征,是煤矿现场经常遇到的难题之一。而现阶段的巷道支护理论大多基于完整岩层考虑,在含层理巷道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综合运用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等方法,开展高应力含层理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基于试验结果及理论分析模型,实现对损伤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通过自定义本构模型对影响含层理巷道变形
密度峰值聚类(Density Peaks Clustering,DPC)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通过将数据对象映射到二维决策图快速识别聚类中心,完成对数据集的有效划分。自2014年提出以来,DPC算法掀起了密度聚类的研究热潮并成功应用于很多领域。DPC算法无需预设类簇数、无需迭代、有且仅有一个输入参数,可以有效处理非球形数据集并识别离群点。但是,DPC算法的理论尚不成熟,面向日积月累的复杂数据存
新近研制完成的露天矿台阶爆破设计智能专家系统(IESBBD)的结构与功能基础上,给出了用Visual Basic和Access数据库编制的IESBBD软件包的设计计算流程,并将该软件包初步应用于兰尖铁矿的生产爆破中,实现了爆破设计自动化、爆破管理系统化.6次生产爆破试验表明,该系统输出的设计图表不仅能直接用于爆破施工,而且爆破效果达到矿山生产的要求.
随着浅部煤炭资源逐渐消耗殆尽,煤炭矿井朝着更深方向发展。双绳缠绕式提升机是深部矿井的关键提升装备,其安全、可靠运行对深部煤炭的开发极其重要。然而,矿井深度的增加会导致提升系统对外部扰动更敏感,易使钢丝绳产生剧烈振动,导致钢丝绳张力异常波动,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因此,解决外部扰动对矿井提升系统的振动与张力波动的影响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深部矿井所使用的双绳缠绕式提升机为研究对象,针对天轮摆
土壤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耕地面临着土壤质量退化严重、重金属污染等突出问题,严重威胁农作物产量与粮食安全。而传统的耕地质量监测手段存在经济成本高、效果差、时效性低等问题,应用高光谱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周期性、大尺度、高精度的耕地质量监测,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基于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土壤成分反演研究,主要借助传统的统计学习方法构建土壤质量反演模型,
利用DYNA-2D有限元程序对封闭条件下岩石中耦合装药爆炸扩腔过程进行了模拟,其结果与文献[2]中推导的腔体半径计算式计算的结果和现场试验结果吻合得很好,表明该程序适用于深孔药壶爆破的设计优化,解决生产中“爆扩药量靠经验,腔体体积难估算”的难题,减少了爆扩施工中的盲目性,对于药壶爆破法的推广和爆炸扩腔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均有积极意义.
土壤湿度是陆地表面水循环过程的关键参数,准确及时地获取区域时空连续的土壤湿度信息能更好地理解地表与大气之间能量与水分的交换过程,高时空分辨率的土壤湿度遥感反演为干旱洪涝灾害预警、气候预测、精准农业生产与灌溉管理提供数据基础,特别是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黄土高原。目前应用光学热红外遥感数据在小区域尺度土壤湿度监测研究中建立了众多反演模型,但单独使用某一种模型进行土壤湿度的反演忽略了反演模型的适用范围且
本文以构造演化为主线,在区域地质背景、野外构造观测、煤田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岩的显微变形特征及包裹体分析,研究了阳泉矿区构造变形和演化特征及其对煤层沉积、埋藏和变形的控制作用,分析了构造变形期的应力-应变环境。结合不同类型煤体结构分布、构造煤孔裂隙结构和甲烷吸附特性的系统表征,应用CBMHS V1.0软件模拟了阳泉矿区瓦斯生运聚散的动力学过程,深刻揭示了矿区瓦斯演化的构造控制机理。主要研
爆炸动力固结法是一种新的软基处理方法。论文试图引用损伤土力学的理论,从土的结构性入手,分析爆炸动力固结处理软土地基的作用机理,并建立经修正的邓肯一张模型,确定土体在爆炸作用下的损伤演化规律,估算软土路基在爆炸动力固结作用下的附加沉降。对比模型试验结果和工程实例的观测数据,与本文所提方法计算所得的软基沉降量基本吻合。
固结系数是排水固结法加固软土地基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由于室内试验和现场条件不尽相同,加之土样扰动等原因,由现场实测资料反分析得到的固结系数更加令人信服,并可用以检验和修正室内试验的结果,优化工程设计,因此,基于实测资料的土体固结系数反分析具有重要实用价值。本文对现有的固结系数反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对每种方法的应用方法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对从事软土地基加固的工程技术和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