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差异揭示了地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经济地理事像分布的基本特征,因地制宜是地理学在应用服务领域发挥其自身价值的根本理念。探究区域差异规律和因地制宜的法则,是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区域差异性形成的基本原因是组成因素(自然和人文)分布不均衡和作用因素的机制在空间上的分异。一般情况下,区域发展主要追求以经济活动与服务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空间配置模式,这往往导致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存在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问题。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地理学界开始对唯经济增长与利润最大化的传统区域发展理论重新进行审视,并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整体优化,积极探索可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区域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之下,以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为目标,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机制、脆弱性演变、优化模拟及发展模式进行探究,在理论上,既有助于对区域分异规律认知的深化,又可拓展区域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在实践上,则有助于因地制宜地构建区域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与发展。论文在文献综述和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空间均衡发展目标和基准;基于区域发展一般机理,解构了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别化发展动力机制;选取兴平、澄城、太白三市县作为实证研究区域,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潜力、环境压力以及生态阻力等因子构建评析模型,对三个市县的主体功能进行定位;构建了脆弱性评价模型,对三个区域脆弱性及其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地域功能格局的时间演化、影响因素及走向空间均衡的过程;运用SD模型,以脆弱性最小化作为限制条件,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情景进行优化模拟,探究不同主体功能区走向空间均衡的机理;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不同主体功能区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与保障措施。论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构建了区域发展的一般机制框架。基于要素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划分,以区域性要素条件为基础,通过区域性要素对非区域性要素的效率选择以及非区域性要素的流动,产生的分工和专业化以及由此而生的聚集是区域发展的动力所在。(2)探讨了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机制。在城市化地区表现为生产要素、产业发展、社会文化和政策制度的相互作用,推动产业与人口的集聚与发展;在农业地区由农业产业发展这一主动力和相关产业发展辅助力构成,前者是农业地区能否可持续发展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后者是其重要支撑,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胁迫,不断进行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在生态地区表现为内外部两大动力系统交互作用,内部动力体现为内生增长力,主要作用体现在保障生态安全方面,外部动力是发展的条件,通过影响内生动力来推动区域发展。(3)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潜力、环境压力以及生态阻力等因子,构建了功能区评析模型,并对研究区进行了功能定位。其结果显示:兴平市综合指数为正值(0.3883),确定为开发类的城市化地区;澄城县(-0.2812)和太白县(-0.1061)综合指数为负值,确定为限制开发类地区,结合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现状,将澄城县确定为农业地区,太白县确定为生态地区。(4)构建了主体功能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主体功能区进行脆弱性演变分析。结果显示:兴平市在1991—2010年脆弱性缓慢下降,其中1991—2001年波动性较大,2002—2010年脆弱性指数从8.26降到1.61,主要原因是兴平市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明确了工业强市的发展定位,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澄城县脆弱性指数下降较快,从1991年的5.11降至2010年的0.17,主要原因是该地区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及国家采取的惠农政策有力地降低了该地区脆弱性;太白县脆弱性也呈较快下降趋势,20002010年脆弱度指数从4.62降到0.12,主要是由于2003年起太白县确立了生态强县的发展方向,其以生态资源为主的产业发展迅速降低了脆弱性。兴平市、澄城县和太白县,2010年与2000年相比脆弱度降低速度分别为5.4、9.7和38.5倍,就走向空间均衡的速度而言,太白县>澄城县>兴平市。(5)以脆弱性最小化为限制条件,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三种发展情景进行了优化模拟。选取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的最优方案,2010年与2030年的脆弱性指数演变进行比较,兴平市(5.64、0.11)、澄城县(1.08、0.03)、太白县(0.53、0.03)降低速度分别为50.36、36和17.67倍。就走向空间均衡的速度而言,兴平市>澄城县>太白县,同前述脆弱性演化相比,优化模拟的结果正好相反,过去10年脆弱度降低速度较慢的地区在未来20年中较快地下降。由此可断定,三个地区随着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推进,其区域总体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并逐渐走向均衡发展。(6)提出了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别化发展模式。兴平市宜采取城市—产业空间集聚型发展模式,通过企业和产业实现空间上的规模化和多样化,产生集聚效应,促进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围绕园区平台和优势资源集聚区,提高城镇化水平,强化工业优势,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和人口快速聚集;澄城县宜采取可持续农业驱动型发展模式,在稳定粮食总产量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科技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运作,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同时,规范化推进劳务输出等,建立农民增收的多元长效机制;太白县宜采取生态与经济互动型发展模式,合理配置县域内部各生态因子、生态景观,发展对环境与生态破坏小,能够促使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