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恋被看作一种人格特质,有对自身有着夸张的迷恋,难以对他人产生共情的特点,主体型自恋的个体相较于集体型自恋的个体更关注自身且更少地做出亲社会行为,移情-利他主义假说和亲社会行为理论均认为,注意到他人需要对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如何从自我聚焦的角度减轻主体型自恋对亲社会行为的不利影响值得重视和思考。
敬畏是个体面对巨大的事物时,体验超出当前认知框架并且产生顺应反应的一种积极情绪,有研究发现敬畏情绪的诱发可以减弱个体自我意识的高度集中,注意力从关注自身转向关注他人和更大的集体,加强了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从而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因而本研究推测敬畏情绪的唤起可以通过减少自我聚焦来缓解主体型自恋对亲社会行为的负向影响。
研究一,为了考察自恋与亲社会行为有怎样的关系,采用问卷法考察个体的自恋类型和亲社会行为,共发放回收300份。结果表明:主体型自恋与亲社会行为呈现显著负相关,并且可以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主体自恋水平越高的个体,越少做出亲社会行为;集体型自恋与亲社会行为倾向呈显著正相关。
研究二,为验证敬畏情绪在主体型自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采用实验方法,即一个预实验和一个正式实验。预实验为了考察回忆书写法能否成功唤起敬畏情绪,随机把参与实验的40名被试进行分组,利用回忆书写法唤起特定情绪,结果表明:回忆书写法可以成功诱发敬畏情绪。正式实验为验证敬畏情绪可以调节主体型自恋对亲社会行为的不利影响,选取115名大学生,采用2(敬畏/中性)*3(高/中/低主体型自恋)的组间设计,通过主体型自恋量表和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对被试的主体型自恋状况和亲社会行为水平进行探究,同时引入对敬畏情绪的操纵,并设计中性情绪对照组。结果显示:(1)中性情绪下,主体型自恋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诱发敬畏情绪后,高主体型自恋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负向影响显著减弱,而中、低主体型自恋水平的个体的变化不显著,说明敬畏情绪在主体型自恋与亲社会行为间起调节作用。
研究三,为了探讨敬畏情绪具体调节主体型自恋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路径,其背后的调节机制是怎样起作用的,加入了对自我聚焦的测量。采用实验方法,即一个预实验和一个正式实验。预实验为了考察了敬畏情绪的唤起是否受特定诱发方式的影响,选取60名被试随机分到敬畏情绪组和中性情绪组完成特定的视频观看任务;正式实验通过加入对自我聚焦的考察,探究了敬畏情绪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具体路径,结果显示:敬畏情绪的调节效应部分通过自我聚焦起作用。
结论:敬畏情绪以自我聚焦为中介调节主体型自恋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敬畏是个体面对巨大的事物时,体验超出当前认知框架并且产生顺应反应的一种积极情绪,有研究发现敬畏情绪的诱发可以减弱个体自我意识的高度集中,注意力从关注自身转向关注他人和更大的集体,加强了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从而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因而本研究推测敬畏情绪的唤起可以通过减少自我聚焦来缓解主体型自恋对亲社会行为的负向影响。
研究一,为了考察自恋与亲社会行为有怎样的关系,采用问卷法考察个体的自恋类型和亲社会行为,共发放回收300份。结果表明:主体型自恋与亲社会行为呈现显著负相关,并且可以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主体自恋水平越高的个体,越少做出亲社会行为;集体型自恋与亲社会行为倾向呈显著正相关。
研究二,为验证敬畏情绪在主体型自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采用实验方法,即一个预实验和一个正式实验。预实验为了考察回忆书写法能否成功唤起敬畏情绪,随机把参与实验的40名被试进行分组,利用回忆书写法唤起特定情绪,结果表明:回忆书写法可以成功诱发敬畏情绪。正式实验为验证敬畏情绪可以调节主体型自恋对亲社会行为的不利影响,选取115名大学生,采用2(敬畏/中性)*3(高/中/低主体型自恋)的组间设计,通过主体型自恋量表和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对被试的主体型自恋状况和亲社会行为水平进行探究,同时引入对敬畏情绪的操纵,并设计中性情绪对照组。结果显示:(1)中性情绪下,主体型自恋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诱发敬畏情绪后,高主体型自恋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负向影响显著减弱,而中、低主体型自恋水平的个体的变化不显著,说明敬畏情绪在主体型自恋与亲社会行为间起调节作用。
研究三,为了探讨敬畏情绪具体调节主体型自恋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路径,其背后的调节机制是怎样起作用的,加入了对自我聚焦的测量。采用实验方法,即一个预实验和一个正式实验。预实验为了考察了敬畏情绪的唤起是否受特定诱发方式的影响,选取60名被试随机分到敬畏情绪组和中性情绪组完成特定的视频观看任务;正式实验通过加入对自我聚焦的考察,探究了敬畏情绪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具体路径,结果显示:敬畏情绪的调节效应部分通过自我聚焦起作用。
结论:敬畏情绪以自我聚焦为中介调节主体型自恋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