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首次将一个三维河口海岸数学模型(HEM-3D)应用到黄河口海域,研究黄河入海泥沙的扩散和输运模式.湍流边界层采用了2.5层湍流封闭模式来确定垂直湍流粘性系数;泥沙的扩散输运考虑近底层水体与海底边界的物质交换过程(泥沙的沉降和再悬浮过程).模型在垂直方向上采用Sigma坐标变化,对水深进行均匀分层;水平面采用曲线-正交坐标网格和直角坐标网格相结合的复合坐标网格系统.在海洋开边界上采用四个主要分潮作为潮流场的驱动力,河流的上游采用利津站的径流量作为实时边界条件.根据黄河口入海泥沙浓度相对于其它大河较高的特点,在水体密度的计算中引入了悬浮泥沙浓度的影响,考虑了悬浮泥沙对水动力场的反馈作用.利用1998年6月测量的站位资料对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基本反映了黄河口海域的水动力场的时空变化,盐度和悬浮泥沙的输运特征.根据河口的水动力特征及其作用下的盐度、悬浮泥沙的运动过程,提出了黄河口悬浮泥沙向海输运的运动机制.从河口入海的泥沙以羽状流的形式漂浮在盐水之上向外海运动,在三角洲的前缘处由于河口环流的混合作用而快速沉降,形成了河口环流对泥沙的第一次捕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