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慢性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增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给患者和家庭造成极其沉重的负担。卒中后由于神经-体液-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体稳态的失衡,使得卒中后并发症尤其是卒中后感染发生的风险增加,感染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30天死亡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缺血性脑损伤可能导致免疫抑制诱发全身感染,其中约有1/3的患者早期发生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他汀类药物是一类羟基甲基戊二酰辅酶还原酶抑制剂,临床上主要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等,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酶系中的限速酶,他汀类药物通过对其抑制作用使胆固醇合成减少,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明显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治疗的基石,是唯一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可以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除调脂作用外还有其他多向性效应,包括强有力的免疫调节作用,他汀类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对炎症反应过程各阶段都有抑制作用。他汀类药物对卒中后感染功能预后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本文通过探讨他汀类药物使用后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感染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后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目的探讨他汀类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感染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或头部核磁共振(MRI)平扫或检查证实诊断急性缺血性卒中,排除对象:既往有卒中史、行溶栓治疗,恶性肿瘤正处于治疗的患者、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病史、乙肝或丙肝、脑肿瘤病史、贫血患者(住院期间红细胞压积<35)、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依据发病前是否已使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治疗组和非他汀治疗组,他汀治疗组135例,用药时间为发病前2-153周;非他汀治疗组80例,非他汀治疗组发病前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所有患者均记录一般情况、卒中危险因素、牛津郡社区卒中规划(OCSP)分型、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感染情况,分别于发病0个月、0.5个月和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社会生活能力量表-改良Rankin评分(m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BI)。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22.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215例患者,他汀治疗组135例,其中卒中后感染患者50例,非他汀治疗组80例,其中卒中后感染患者30例,在他汀治疗组与非他汀治疗组对比中,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定量指标的分布进行差异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对定性指标的分布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房颤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充血性心衰病史、吸烟、饮酒、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言语障碍、卒中脑叶受累数量、受累脑叶、卒中后感染、感染类型、住院日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脑卒中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亚组在两组对比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感染发生情况在脑卒中分型比较中提示他汀治疗组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亚组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非他汀治疗组低(p<0.05)。他汀治疗组感染患者与非他汀治疗组感染患者的对比中,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定量指标的分布进行差异检验、卡方检验对定性指标的分布进行差异检验,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采用秩和检验对发病后0月、0.5月、3月的mRS评分进行分析,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方法对0月、0.5月、3月的Barthel指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在发病后三个时间点存在差异(p<0.05),说明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前使用他汀治疗可改善卒中后感染患者的预后。结论本研究提示: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2周到3年已使用他汀类药物,虽未改善患者3个月内整体功能预后,但显著改善了卒中后感染患者发病后3个月内神经功能预后。2、发病前2周到3年未使用他汀药物的完全前循环脑梗死亚型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可能低于非他汀药物治疗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