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等足目潮虫亚目中华蒙潮虫Mongoloniscus sinensis(Dollfus,1901)为实验动物,以土壤中富含的重金属铅与锌为染毒化学物质,采用急性滤纸染毒法和土壤染毒法开展急性毒理实验和富集效应实验,并且通过传统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中华蒙潮虫的组织病理变化。(1)急性生态毒理试验采用滤纸染毒法和土壤染毒法,重金属铅与锌对中华蒙潮虫的急性毒性效应不仅与毒理实验时间有关且和重金属浓度大小相关。其中滤纸接触法测得Pb、Zn及两者复合污染48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97.562、503.687、142.581μg cm-2,14 d土壤法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917.005;2977.929;2178.636 mg kg-1。三者毒性大小关系为:Zn<Pb<复合污染,实验结果表明中华蒙潮虫对重金属Pb与Zn的敏感性差异较大。(2)中华蒙潮虫对土壤中重金属Pb与Zn的富集实验说明中华蒙潮虫能存活于一定浓度的污染土壤中,但中华蒙潮虫对两种重金属及其复合污染的富集效应表现不同。中华蒙潮虫对重金属铅与锌的富集强弱关系为:Zn>Pb>复合污染。中华蒙潮虫对重金属锌有着明显的富集作用;对重金属铅也具有富集作用;对重金属铅与锌复合污染富集较少。充分说明中华蒙潮虫对重金属有良好的富集作用,可以利用其处理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问题。(3)重金属铅与锌暴露下对中华蒙潮虫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表明中华蒙潮虫暴露在不同种类的重金属溶液中的肝胰腺样本发生病理变化的程度存在差异。铅锌复合污染下的中华蒙潮虫肝胰腺病变较单一情况下更加严重,表明铅与锌复合产生协同效应。中华蒙潮虫的肝胰腺在重金属铅与锌污染后与对照组相比有不同程度的病变,细胞膜自噬情况严重且细胞质有明显减小的症状,表明肝胰腺在重金属污染后机体会产生一定的生理症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不同浓度Pb与Zn污染与中华蒙潮虫的死亡率的关系;通过测得的半致死浓度反映出潮虫对重金属单一与复合污染的耐受性及敏感性。通过石蜡组织切片技术,观察肝胰腺分析其内部病理变化,旨在进一步了解中华蒙潮虫的重金属解毒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