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矿区煤炭开采扰动识别及其变化过程分析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rzq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草原区矿产资源储量巨大,在全球能源形势日趋紧张的背景下,草原矿产资源开发将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能源支撑。开采扰动指的是开采活动对生态自然状态造成的严重变化。开采扰动会直接影响地表的土壤、植被等,也会间接地影响到水资源、野生动物、生态系统、空气质量以及人类身体健康。然而,当前缺乏草原矿区开采扰动识别及其变化过程分析的研究,不能定量地获取开采扰动的位置和时间信息,且难以评估采后的复垦状况,不利于草原矿区生态环境监测及整治与修复。因而,定量、准确地识别草原区煤炭开采扰动及分析开采-复垦变化过程是非常必要的。随着航空航天技术和对地观测传感器性能不断改进,遥感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环境监测的很多领域。传统关于矿区环境监测及开采扰动识别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土地利用分类,比较不同时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达到监测矿区环境的变化的目的。该方法需要对影像进行分类,易受影像分类精度的影响,且很难反映开采-复垦的变化过程。近些年,关于开采扰动识别的研究主要是以植被为媒介,利用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基于相应的植被指数监测地表植被的变化过程,实现矿区开采扰动的识别。但现有研究集中于森林区域,鲜有关于草原矿区开采识别及其变化过程分析的研究。与森林区不同,我国草原矿区多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域,生态系统相对脆弱,且往往存在很多其它扰动,使得开采扰动识别相对较难。因其脆弱的生态系统及矿区环境治理和监测的急迫性,如何识别草原矿区开采扰动并分析采后的复垦状况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宝日希勒矿区为研究区域,依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部草原区大型煤电基地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技术及示范》(2016YFC0501101-4)进行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基于1985-2015年的Landsat TM/ETM+/OLI影像数据,结合研究区域的采煤过程,充分利用测绘学、数理统计、地理学和时序分析等相关理论方法,反演了研究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分析了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及开采扰动识别的主要难点,并探索出了研究区开采扰动的特征及开采-复垦过程中植被变化特点,提出了一套集遥感时序数据去噪、开采扰动识别和复垦状况评价于一体的针对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开采扰动识别及其变化过程分析的技术方法,并从定性和定量等多角度对研究方法进行评价。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了研究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并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了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退化明显,显著退化和极显著退化区域占研究区域的11.22%。而植被显著退化区域可能是由多因素导致的,为明确开采扰动在植被退化区域中的比重,有必要开展矿区开采扰动识别的相关研究。(2)为去除气候及噪声对草原矿区开采扰动识别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去除Landsat年际NDVI时序数据噪声的方法—BISE-WT滤波器。并以BISE(Best Index Slope Extraction)和 S-G(Savitzky-Golay filter)两种滤波方法为参照,从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变化检测分析三个方面,评价了新方法BISE-WT滤波器的性能。结果表明新方法在去除噪声的同时,能保留时序数据的真实信息。(3)针对草原矿区开采扰动识别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种结合地物光谱特征、开采扰动变化规律和地物拓扑关系的草原矿区开采扰动识别的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到研究区域,取得了 92.2%(Kappa系数=0.83)的总体精度,将基于光谱方法总体精度提高了 10.2%。(4)分析矿区开采-复垦过程中,NDVI时序数据的变化特征,将开采-复垦的变化过程分为采前、植被清除和压占、采中和采后四个阶段。将每个阶段利用相应的参数、表达式和阈值表示,这些参数、公式和阈值形成了开采扰动模板,并通过模板匹配确定每个开采扰动像元的年际信息及开采-复垦轨迹类型。并将该方法应用到宝日希勒矿区,结果表明:开采扰动年际信息的识别精度为74.4%,而开采-复垦轨迹类型的识别精度为85.7%。(5)研究区域开采扰动按照强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86-1998年,该阶段研究区出现零星的开采扰动;第二个阶段为1999-2015年,该阶段研究区进行了大规模开采。(6)宝日希勒矿区近90%的开采扰动区域处于无植被恢复的状态,且开采扰动区域恢复到开采前植被水平的比率低。本文利用Landsat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数据,提出了一套集时序数据重构、开采扰动识别和复垦状况评价的技术方法,得到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将来主要从不同开采工艺、不同影像分类识别方法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其他文献
浮选中颗粒与气泡间相互作用规律已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颗粒轨迹的理论描述;二是颗粒与气泡相互作用过程的试验监测。然而目前研究对象多是形状规则、表面性质均匀的玻璃微珠、玻璃纤维等材料,以细粒煤颗粒展开的研究甚少。对远场区和近场区颗粒的运动规律缺少微观机理研究。颗粒与气泡间黏附行为的研究多集中于诱导时间和表面力的测定,对不同种类及用量表面活性剂对不同密度级、粒
地铁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因其具有安全、容量大、集约化、能耗低、污染小、速度快、准点率高等优点,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有效地缓解了地面交通拥堵情况。然而地铁施工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时刻受到管理、设备、技术和周边环境等安全风险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地铁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事故时有发生。现阶段对于安全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价方面,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地铁施工系统内部的安全风险演化机制问题。因
钢筋混凝土结构遭受爆炸冲击荷载时,产生的应力波会对其造成损坏和破坏,如何最大发挥其防护抗爆功能成为设计和优化这类结构的主要问题。为探索层状配筋钢筋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以钢筋混凝土小比例模型为冲击试验对象,并结合数值模拟计算,开展了钢筋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和相似规律的研究,对防护抗爆结构的设计、优化和评估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针对层状配筋的钢筋混凝土物理模型,研究确定对其强度与破坏产生直接影响的参数
显著不同于西北浅埋煤层分布区的煤层赋存地质环境且有别于其相应的采动地裂缝发育规律,西南山区浅埋煤层具有近距离煤层群、重复采动、峰丛地貌、“薄表土层+厚基岩”的独特特点,因而采动诱发的地裂缝具有特有的发育规律。本文以西南山区浅埋煤层采动地裂缝为研究对象,以采动地裂缝发育规律及其减损控制为切入点,以现场实测、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为研究手段,充分运用采矿学、开采沉陷学、弹塑性力学、岩土力学等理
本文以黑峪隧道改扩建爆破施工为工程背景,以喷射混凝土及中夹岩柱灰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具及现场取样两种方法制取标准试样,首先对C25混凝土及灰岩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得到其基本力学参数,然后对C25混凝土及灰岩进行单次冲击及循环冲击压缩试验,得到了不同应变率条件下的动态力学特性。根据损伤理论,建立了时效损伤模型,并根据实测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采用时效损伤模型反推循环冲击荷载条件下C25混凝土及灰岩的累
五阳煤矿3号煤层具有瓦斯压力大、透气性系数低的特点,煤层瓦斯介于较难抽采与可以抽采之间,瓦斯预抽效果差。根据采动卸压增透原理,受煤层采动影响,一定范围内的煤岩体的渗透率和瓦斯抽采效果都将得到显著提升。为了提高五阳煤矿的瓦斯抽采效果,论文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研究手段,对采动煤岩瓦斯渗流特性、本煤层瓦斯有效抽采区域、上邻近层瓦斯有效抽采区域及工作面煤与瓦斯
断层是煤矿采掘工程中常见的地质构造形态,也是目前我国煤矿深部开采过程中所面临的容易诱发地质灾害中最主要的开采地质条件之一。煤岩体中断层的存在会严重影响井下的正常回采作业,尤其是落差较大的断层时,会使得原有的井巷布置难以为继而不得不另行开拓,机电设备也不得不进行搬迁,在需要额外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情况下,还极大地拖慢了采掘进度。另一方面,煤层中断裂构造的存在也极容易造成局部的煤岩结构力学特性、瓦斯赋
煤炭开采会引起覆岩破断移动、应力重新分布、地下水及瓦斯沿裂隙场运移、地表沉陷等。目前我国矿山开采沉陷预测最常用的是概率积分法。但概率积分法对岩层移动的力学机理解释存在不足,对岩层内部的移动规律解释不明晰,没有将地表沉陷与工作面顶板破断运动建立起统一的联系。为了揭示采动覆岩破断移动机理,对采动岩层控制、瓦斯抽采、地下水运移和优化开采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采用相似模拟、力学分析、数值模拟和实测验证
切顶卸压自成巷开采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煤柱开采方法,其利用矿山压力和顶板岩石碎胀特性实现自动成巷。该方法形成的顺槽巷道一帮为实体煤帮,一帮为破碎岩石构成的碎石帮。由于碎石是典型的离散介质,抗变形能力和稳定性能差,易导致碎石帮发生轴向压缩大变形和侧向臌胀变形。本论文结合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研究手段对碎石帮承载主体-破碎岩石轴向压实、蠕变力学特性和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碎石帮轴向承压变形宏
盐岩具有良好的蠕变特性,在其蠕变过程中由于晶界迁移使得渗透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些特点使得盐岩被认为是长期地下能源储存和核废料封存的理想储库围岩材料。在工程应用中,对深部盐矿进行水溶开采形成地下空间,施工较为方便快捷,是国际上首选的能源储备方式。用作石油储备以及CO2封存的盐岩地下储库一般使用周期较长,特别是用来处置高放废物时,针对核元素半衰期长的特点,储库设计必须考虑长期力学行为。因此,着眼于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