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社会空间研究是多学科研究的交叉领域,自二十世纪初芝加哥人类学派对北美等城市进行实证研究以来,该领域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逐步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重点。西方学界从行为主义、结构主义、人文主义等出发,在大量理论探索与实践案例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式。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研究则起步较晚,实证案例集中于中东部城市,研究较多从社会区构成与变化探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这种单一研究视角难以对当前城市社会空间演化的复杂机制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解释。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都面临深刻的变革。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变化、产业转型、就业调整、居住分化对城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尤在近20年发展中,生活水平与质量的不平衡已成为阻碍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障碍。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作为城市地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本文将韧性研究纳入该领域研究范畴,确立结构能动性与结构稳定性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韧性的两个基本构成维度,并认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特征体现了社会空间结构的韧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韧性水平决定了社会空间的演化状态。本次研究尝试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刻画、演化特征描述、演化驱动因素分析相结合,并基于此解析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韧性基本特征、建立韧性评估模型、构建指标体系、评价韧性格局,通过理论与实证有机结合,对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长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及其韧性评价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基于理论深化与案例实证,将全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为论文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案。在分析论文研究背景基础之上,回顾国内外学界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领域发展进程,归纳各发展阶段研究内容与理论成果,介绍国内因子生态法的经典实践案例,总结韧性理论在不同尺度、维度的研究内容与重点,诠释韧性评价、韧性城市建设的实践内容,陈述本文研究所运用的函数模型、涉及的研究区域、引用的来源数据,并最终提出技术路线。第二章为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进行概念梳理,总结各学科、学派对该研究内容的概念诠释;陈述韧性内涵演化路径,辨析韧性与弹性、脆弱性的共性与区别;建立、阐释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韧性基本内涵;最后,介绍本次研究所运用的相关基础理论及其对本文启示,包括空间生产理论、社会空间辩证法、资本循环理论。第三章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分析部分。基于1990-2010年期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因子生态分析、聚类分析、空间分异、居住隔离等统计分析模型,归纳1990、2000、2010年长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主因子、社会区类型、社会要素空间分异状况;刻画1990-2010年期间长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从自然历史基底、政策制度调整、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取出影响长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驱动因素。第四章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韧性评价部分。明确社会空间结构韧性的基本特征、构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韧性评估模型、选取影响韧性水平的关键因子、建立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最终以长春市中心城区为基本案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韧性格局进行测度、分析。第五章为结果论部分。总结本文研究主要结论、提出研究中所存创新与不足之处、指出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长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基本特征,知识分子集中化趋势明显、外来人口分布日益广泛、城市人口由集聚向扩散转变、白领人口对城市社会空间塑造作用逐步增强、城市居民职业空间集中特征明显;第二,自然历史基底对城市社会空间格局演化构成基本约束条件,政府通过制度政策与空间规划介入城市建设与社会层次划分,市场资本依据上层制度安排与地方权利博弈,重构城市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基于家庭结构、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水平的社会结构变迁导致居住意愿与选择能力形成差异,四者最终作用于城市的物质环境与社会关系,引发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第三,结构能动性与结构稳定性则是韧性的基本构成维度,社会空间结构稳定的物质环境与演化的社会能动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韧性的基本特征,在长春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大部分空间单元表现出中等韧性水平,其韧性格局呈南部高于北部、边缘低于中心的基本特征,其中,韧性较高区域基本囊括知识分子聚居区、本地白领聚居区以及城市内的主要生态涵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