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于欢案”、“昆山砍人案”、“赵宇案”、“涞源反杀案”、“福建董某甲反杀案”等热点案件的出现,使得正当防卫制度成为了被热议的对象。围绕着正当防卫的构成要素,展开了许多学术、实务讨论,产生了众多观点和主张。之所以被“热议”,其原因在于该制度在实践中未被准确适用。就司法实践来看,由于司法裁判过于谨慎,或者过于严格,将原本具有防卫性质的行为,判定为无防卫性质,甚至将防卫行为认定为故意犯罪。然而,我国在立法上已经相对完善,甚至超过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正当防卫制度为什么适用这样难?众所周知,从立法到司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司法裁判不是生搬硬套、照抄法律,而是必须对案件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有准确的理解,然后再对行为进行认定。如何理解并适用法条,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则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结合我国及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尝试对该制度进行再次探讨,力求形成一种清晰、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以促使该制度能被准确适用。第一章是通过介绍“于欢案”的案情,并结合一审、二审判决,分析“于欢案”中关于正当防卫制度的案件事实,且对其进行详细地整理,梳理案件一审、二审的争议焦点所在,从而总结出正当防卫制度所存在的争议性要素。第二章是对正当防卫制度存在的争议性要素逐一进行分析,其中包含不法侵害、防卫时间、必要限度以及不当事实。具体为:第一节主要分析了一些存有争议的不法侵害情形;第二节主要是讨论了防卫时间及与其相关的其他疑难问题;第三节则是对必要限度所存在的基本观点主张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之上归纳出了认定思路;第四节以理论根基为起点,对不当事实进行了讨论,分析了不当事实的罪过形态、量刑标准以及应当被排除的情形。第三章是关于如何就正当防卫制度的司法实践纠偏,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正当防卫制度的司法实践适用现状,同时分析产生的原因;其次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