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福建省正式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2009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这意味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从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广大学者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两岸经贸合作与交流、产业布局、城市群、功能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关于其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基于空间异质性视角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鲜见报道。本文结合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2001-2015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机理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为缩小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运用区域经济差异测度方法,揭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变化趋势,探索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来源及构成。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5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的标准差和极差,分别以5.94%和4.06%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增长,但其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分别以3.58%和8.21%的年平均降低速度下降;"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东部沿海区、中部内陆区和西部辐射区三大地区间与地区内的区域经济差异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地区内泰尔指数的平均贡献率为74.52%,地区内区域经济差异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三大地区内,东部沿海区区域经济差异呈下降趋势,中部内陆区区域经济差异呈上升趋势,而西部辐射区区域经济差异总体表现为波浪式上涨;东部沿海区泰尔指数的平均贡献率为44.98%,东部沿海区区域经济差异是地区内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来源。从缩小总体区域经济差异考虑,应将缩小地区内区域经济差异特别是缩小东部沿海区区域经济差异作为入手点。(2)运用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模型,认识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的空间异质性的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7.66%、55.12%、43.59%和35.53%,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变化趋势虽存在波动,但总体呈减少趋势,且其表现出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布状态,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近年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的空间异质格局具有明显空间特征:经济发达地区均分布于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北部内陆,经济次贫困地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和南部沿海,经济贫困地区则主要分布于西部内陆;此外,在福建省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构想前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空间异质格局整体变化不大,而在国家给予支持后,其空间异质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福建省整体区域经济水平有较大提升。(3)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索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的空间关联模式及其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探析区域经济的空间异质性。全局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其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总体随时间呈增长趋势,相似区域间(HH或LL)趋于集聚的趋势还在不断加强。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2001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HH模式和LL模式的比重之和的平均值高达78%,海峡西岸经济区两极分化问题较突出,局部空间异质结构主要通过HH模式和LL模式两类鲜明的空间分异区域体现出来,且区域间所呈现的空间依赖性比空间异质性更为明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空间差异有缩小的变化趋势。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总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东西空间异质格局,其空间关联模式具有以下分布规律:HH模式区域主要以福建东部沿海地区为中心集聚,向北部和中部内陆延伸,数量趋于增加;LH模式区域主要散布于福建沿海,数量趋于减少;LL模式区域主要分布于西部内陆和南部,其数量保持在总数的1/3以上;HL模式区域在空间上的分布较为零散。(4)从发展基础、政府调控、产业结构、资本投入和消费水平5个角度出发,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方法,揭示2001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2个影响因素存在空间异质性;4个年份OLS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分别为0.9658、0.964、0.7713和0.7544,而GWR模型的拟合优度分别为0.9834、0.9687、0.7932和0.7545,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解释效果总体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2个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从加大资本投入和提高消费水平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