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苦难阴云到温情阳光——余华小说中苦难意识的变迁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do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华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登上文坛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对于苦难的关注程度和表现手法都是与众不同的,而且就他个人来讲,他的后期创作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的苦难意识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且根深蒂固.该文试图从余华前后期小说苦难意识变迁的对比研究中,探询一个作家创作道路中风格产生转换的原因所在.上篇主要列举余华文本中苦难意识的表征,其中既有他对苦难与死亡纠缠在一起的疯狂舞蹈,也有他对于忧惧和悲伤的撕心呼喊;既有他对宿命难逃的无奈,也有他面对苦难那种如隔岸观火般的冷酷态度及语言.余华的苦难意识既来自童年寂寞忧郁的经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迫,也来自西方文学的濡染.另外,文革中梦魇般的记忆在他心灵上也刻下了再难抹去的时代印痕.下篇沿着余华生活及创作的道路寻觅追问,我们会发现虽然余华的作品中仍然存在着比比皆是的苦难,但是味道却发生了变化.其间的原因,除了历史语境的转换和读者趣味的变化之外,也由于作家本人人到中年,身上的戾气渐渐收敛,加上与现实的矛盾趋于缓和,使他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余华在九十年代的创作立场从精英转向平民,越来越显现出鲜明的民间情怀.他不再是人间苦难的赏鉴者,而变成了一个感同身受的体验者,他的叙述角度也由原来的全知全觉让位给了被叙述者.于是余华的文本清晰地流露出了温情脉脉的亲切感,而音乐式的叙述更使他的作品富于温馨的感受.
其他文献
该文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整体格局为基本论述框架,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汲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批评方法,将老舍放置于20世纪中国
近些年,我国在不断的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因此,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大.同时,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
该文是对唐代志怪小说集《宣室志》的专书研究,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宣室志》的版本源流,成书年代,以及作者张读的生平和家世.第二部分,通过《宣室志》中的"韩愈驱鳄
陈寅恪先生在《陈垣燉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而对于已有三千年研究历史的《诗经》研究更是
该文题目为《大众传媒视野中的"文学革命"》——《新青年》杂志研究,意在主要运用传播学理论的视角,阐述《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传媒意义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力.该文分
房地产产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部门,其在我国国民经济所占比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命脉的走向.所以,相关部门应当重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考虑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
从甲骨文和金文来看,汉语符号"白",是个会意字,"日光"是其本义,这就是它的造字义.而许多学者把它通"帛"、通"伯"、同"别",作为它的造字义.其实,这是假借"白"的字音所派生出的
目前在施工中存在很多的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造成的,一些施工企业不能积极地担负起生产安全的主要责任,安全生产方面投入资金少,
格非是一个纯粹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以叙事上的独辟蹊径、形式上的标新立异为中国叙事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长期寓居于校园,教书和阅读为他的写作倾向于形式上的关注
由于土建项目的施工作业成本相对较高,所以有必要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来使得造价控制质量得到保证.同时因为土建工程项目涉及工期较长,工程量加大,所以一定要将造价控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