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的天平两端,一直承载的是直译和意译的较量,而在文学作品翻译这一特殊领域,尤为显得激烈。各大翻译学家对此莫衷一是,笔者在此通过分析和学习各学派的翻译理论,了解到了文学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也尝试用不同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及论文的写作,心得颇丰。不同的翻译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无论是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还是鲁迅先生一直坚持的“直译”和“文化输入”原则,都符合了当时的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而在当下的21世纪,文化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相辅相成,缩短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距离,新的翻译理论呼之欲出。这其中,郑海凌先生提出的“和谐”翻译论见解独到,揭示了文学翻译活动中文化元素的“和谐”,提出“文化平衡”才是翻译在学术和传播两个目标之间的最优选择。就翻译过程而言,郑海凌先生以为,“和谐”的实现在于译者巧妙的选择(即再创造),包括词汇,结构,句式以及语气等方面的选择。而笔者基于郑海凌先生之理论,着笔于词翻译项目中的译作,原文,读者三者本身,用例证来讨论和谐论的合理性。2013年《纽约时报》和《经济学人》评出其十大年度书籍,《Thank you for your service》乃其中之一。此书作者David Finkel,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描写战争对军人生活及心灵所带来的影响和痛苦。作品特点突出:时空转换,情节压抑,情感丰富,叙议有秩。David用极其细腻的笔锋触动着每个读者的心灵,以细致的环境及心理描写引领读者于其中,以最为生活化的情节揭露最为深刻的伤痕。此报告节选了书中的序言,第一章至第二章的内容进行翻译,字数为10,504。结合郑海凌先生“和谐论”中提出的具体的翻译方法,如整体把握,首选意译,以句子为翻译单元等具体原则,笔者基于对原著作独特的写作风格体现在主题,叙述方式,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用具体实例说明了“和谐论”的合理性,并运用此理论指导本次翻译实践,目的在于证实,在当下的文化大融合时代背景下,文学翻译的终极标准不再是完全的偏向作者,或者是读者,而是在二者的文化差异中寻求“和谐”的折中,并论证了此理论为更好地实现文学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读性,促进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