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生物技术是纳米技术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是在纳米尺度上形成的有关生命科学的纳米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分子、亚细胞和细胞水平上研究生物分子和细胞的行为和相互作用机制具有独特的优势。本论文基于AFM和NSOM,结合量子点标记及激光共聚焦等技术,以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为研究对象,在纳米尺度研究了活化前后以及不同活化阶段T细胞生物物理特性的变化,即细胞形态结构、膜表面纳米结构、膜孔变化、膜表面摩擦力分布、膜表面粘附特性、抗原—抗体间特异性相互作用力、膜表面受体分子分布模式等。并以红细胞为模型探讨了AFM的应用价值与可行性。主要获得了以下具有创新性的结果:
⑴完成了静息和处于不同活化阶段T淋巴细胞的纳米结构的定性、定量分析。经PDB加ION刺激活化后,CD3+T细胞的直径、体积、膜表面纳米颗粒的平均高度均增大,但膜表面平均粗糙度无显著性差异;CD4+及CD8+T细胞的各项物理参数均增大;在纳米尺度,CD4+和CD8+T细胞膜表面的摩擦力分布不均匀,揭示了膜表面化学成分及物理特性的非均质性;
⑵发现活化前后及不同活化阶段,T细胞表面力学特性发生显著变化。在气相中测量发现,静息CD3+T的表面粘附力为1025±799.84 pN,随着活化时间的延长,细胞膜表面粘附力变小,其中刺激24小时的膜表面粘附力最小,为243.93±167.51 pN;对CD4+T细胞而言,活化24小时的膜表面粘附力最大(827.6±271.8 pN),约为静息组及活化48和72小时组膜表面粘附力的一倍;同样,活化后CD8+T细胞表面的粘附力(300~800 pN)大于静息组细胞表面的粘附力(100~700 pN),均符合正态分布。但在液相中的测量发现,裸探针与CD4+及CD8+T细胞(包括静息及活化)膜表面无明显的非特异性粘附力及非线性作用力。
⑶液相中对活化前后CD4+T细胞原位测量发现,CD4抗原—抗体间作用力(200-1200pN)大于和CD69抗原—抗体间作用力(30-210 pN);对CD8+T细胞的测量显示,CD8抗原—抗体间的作用力(918±430.6 pN)稍小于CD69抗原—抗体分子的特异性作用力(1097.8±675.2 pN)。特异性作用的力曲线均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作用力特性;
⑷三维重构图、二维灰阶模式图以及激光共聚焦荧光成像均表明,CD4分子及活化标志分子CD69在CD4+T细胞膜表面呈不均匀分布,主要以纳米簇或微结构域的形式存在。NSOM荧光图(实验最高分辨率为92 nm)同样显示CD4和CD69分子在膜表面呈不均匀状态,超过75%的CD4分子在细胞膜上呈聚集状态,聚集成微/纳结构域,形成脂筏或微功能结构域,而荧光团的面积、直径及荧光强度的计算和统计也符合这一结果;对CD8+T细胞而言,膜表面受体分子分布模式的三维重构及灰阶模式图显示CD8分子和CD69分子在膜表面亦呈不均匀分布,聚集成微/纳结构域;
⑸探讨了AFM力谱应用于医学、法医学检验的价值与可行性。以红细胞为模型,测量了在室温、室外环境及低温等三个条件下,玻璃和云母基底上细胞形态学及膜表面粘附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在室温条件下,云母基底上红细胞体积的减小幅度较玻璃基底上细胞明显;在室外条件下,玻璃基底上红细胞体积先增大,再减小,而云母基底上细胞体积则先增大,再显著减小,而后出现平台。对于粘附力而言,在室温和室外条件下,两种基底上红细胞的粘附力均先增大再减小,但是曲线最高点出现的时间点不同。在低温条件即4℃下,细胞体积随时间延长而急剧减小,在第5天时,细胞完全塌陷;细胞表面粘附力也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